• 2018-05-02
  • 会议动态
  • 博达张涛

2018419-20日,未来地球-亚洲季风区可持续发展集成研究(MAIRS-FEMonsoon Asia Integrated Re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 – Future Earth)科学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举办。来自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印度科学院、泰国Nakhon Phanom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蒙古国立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科学计划(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MAIRS在水-能源-食品纽带、环境健康、自然灾害、模型与观测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了MAIRS-FE  2017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商议了MAIRS-FE未来工作计划和新一届科学指导委员会候选名单。

“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Belmont Forum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起的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2014-2023)。MAIRS-FE未来地球计划下设的20个全球研究项目之一。MAIRS由符淙斌院士发起成立,其国际项目办公室设立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2017MAIRS正式成为未来地球的全球研究项目MAIRS-FE之后,其国际项目办公室设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此外,MAIRS-FE还在印度班加罗设立了区域项目办公室,负责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

MAIRS-FE下设三个工作组,研究重点分别为亚洲季风区自然灾害、环境健康、水-能源-食物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其研究成果将直接贡献于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及亚洲季风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围绕这三个重点,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及MAIRS-FE的工作计划。

在水-能源-食品纽带方面,泰国那空帕农大学的学者Charlie Navanugraha作了题为Southeast Asia Activities on Water, Energy, Food Nexus”的报告,指出濒危物种保护、空气污染、珊瑚礁破坏、森林退化、水安全、城市化加速是当前东南亚六大环境挑战,介绍了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建议加强各国在环保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国际合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关键能源利用部门的能效等举措。印度科学科学研究所的项目科学家Aditya Kaushik作了题为Divecha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Future Earth Regional Office”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Divecha Center在气候变化方面做的工作,包括机构的目标和预期可交付成果,进而介绍了Bangalore地区的水-能源-食物纽带,并着重介绍了Water Solution Lab,并指出MAIRS-FEWater Solution Lab合作能更好促进共同开发技术解决方案存储库并传播思想和实践。

在环境健康方面,朱彤教授指出,多个国际机构越来越高度重视环境健康的主题。他报告了我国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的严峻形势,其团队研究发现我国有83%的人口生活在于超过我国空气质量标准(PM2.5: 35 ug m-3)以上的区域(世界平均为32%),因PM2.5暴露每年过早死亡人数达到了133万。朱彤认为,疾病和死亡只是细颗粒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冰山一角,并介绍了深入PM2.5及更小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路径和机制的进展和挑战,提出环境健康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张世秋教授报告指出,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新事物,近期显得尤为严峻是主要因为公众关注度高。中国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明显,如何进行城市化,收入升高使消费方式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驱动因素,社会阶层利益冲突,信息公开和新媒体对社会文明和企业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政策进行更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以使政策目标制定更合理。

自然灾害方面,吕冠儒女士从IRDR的组织架构、研究领域和目标以及项目成果和荣誉等方面为来宾作了简要介绍。IRDR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于灾害风险的综合研究,并对灾害防治的政策研究和设计作了颇多贡献。同时,IRDR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目前拥有10个国家办事处和1个区域性办事处,并设立多个国际性项目,与多个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的研究合作关系。第三极环境(TPE)国际项目办公室主任艾丽坤博士介绍了该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涵盖了7大核心议题和3大交叉议题,包括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影响、绿色丝绸之路等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并介绍研究第三极地区地球系统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雷雨博士作了题为Silk Roa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的报告,包括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政策、基础设施、贸易、经济和人与人交流之间的连接性,以及一带一路上主要的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台风、洪水等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个针对问题的主题外,本次会议还安排了模型与观测主题。另一个未来地球的全球研究项目、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派出了其科学指导委员会代表、北京大学的郑玫教授参加了此会。她介绍了IGAC的三大职能:加强同行联系、能力培养,以及在大气化学领域提供科学支持。围绕上述职能,IGAC组织了大量活动、会议、座谈,以及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大气化学的相关研究和活动发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倩博士介绍了内蒙牧民如何在外部社会经济挑战的影响下处理日益增长的气候风险。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Fredolin Tangang教授介绍了东南亚的现状和遭受的危机,指出缺乏对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评估研究,并介绍了SEACLID机构的创始和经历和CORDEX的主要地区和功能。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林朝晖教授做了题为CAS Earth System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的报告,介绍了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的历史沿革与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框架、作用及发展历程。

此外,亚洲未来地球区域中心的Hein Mallee介绍了亚洲未来地球区域中心的各项事物和合作,指出IGAC-MANGO的目标是在亚洲季风区中形成紧密结合的气候科学家网络,随后介绍了机构的中心的一系列情况及其区域实体,主要包括治理和组织、议程设定、交流和外联等。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增进亚洲季风带区域内科研人员相互了解与交流,进而打破目前的学科壁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促进相关领域学科建设,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积极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也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咨询。同时,此次会议也有助于组织北京大学相关院系教员,发起广泛国际合作研究,进而拓展和彰显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及环境生态资源等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





图一:MAIRS-FE科学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Monash大学Michael Manton教授(中)致辞及现场讨论

图二:会议现场及讨论

图三: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附:参会人员名单

Prof. Michael John Manton,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教授

Prof. Tetsuzo Yasunari,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RIHN)研究所所长

Prof. Hein Mallee,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RIHN)研究所副所长

Prof. Jiaguo Qi,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

Prof. Togtokh Chuluun,蒙古国立大学教授

Prof. Charlie Navanugraha 泰国Nakhon Phanom大学教授

Prof. Fredolin Tangang,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教授

Dr. Aditya Kaushik,未来地地球南亚地区办公室

艾丽坤,中科院青藏所,第三极国际项目办公室主任

王淑瑜,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

方小敏,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员

林朝晖,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气候环境国际中心主任

雷雨,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晓毅,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

张倩,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

Lucy Lu,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科学计划(IRDR)办公室

Fang Lian,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科学计划(IRDR)办公室

朱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刘永,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戴瀚程,MAIRS – FE国际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戴瀚程,刘晓瑞,陆潘涛,郭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