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北大中欧慈善创新研究中心联合荣誉主席、北京大学首位“阿涅利意大利文明讲席”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访问北京大学。期间,普罗迪走进北大多个院系的课堂,开展了系列讲学活动,与北大师生就中欧关系与全球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7年北京大学开办“图灵班”,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制定培养方案,授课。和他接触过的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都直接用“约翰”称呼这位可爱的老人。近日,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副院长陈宝权教授与约翰,就年轻人的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024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钱美利(Meili Qian VERGNOLLE),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双学位硕士项目,法国研究生,中国教育部“3年1万,欧洲翻番”倡议首批留华学生代表。做美美与共文化使者,让世界向善发展,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宏大议题中,她的故事,关于新时代青年的梦想、勇气与担当,从北大,到爱国关天下,跨越山海,踏行全球,探寻世界的多元与可能
他是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知名up主,用生动语言巧妙讲解科学知识,他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也是北大的“老朋友”,他就是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挪威科技大学卡夫里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创始主任。2024年10月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周年之际,莫泽重访北京大学接受了北大学生记者专访,作为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计划受邀学者,莫泽以“空间的神经计算”(Neural Computation of Space)为主题,与北大师生们共同探讨大脑位置编码机制的最新进展,助力神经科学全球对话。
奥妮卡(Aneka Rebecca Rajbhandari),一位带着理想与使命的尼泊尔学者,书写了跨越山河的文化交融篇章。从北京大学的学子到尼中友好关系的推动者,她的故事是一幅兼具个人追求与文化意义的画卷。十年来,她以学生和文化使者的多重身份,连接着两片古老绚丽的土地。
文化交流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彼此的理解与合作。在这条文化之河中,巴西法学专家、北京大学高级进修生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无疑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跨文化贡献,高文勇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既是对他个人努力的高度肯定,也折射出中巴关系中不断涌动的文化暖流。
从法国到中国,这一段跨越千山万水的学术探索之旅,凝聚了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也承载了中法两国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文慕思的个人旅程似乎也为这段重要的双边关系增添了一笔别具意义的注脚。
苏汉森的求学故事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鲜活体现,正应了中国古人那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诲。而这“知”一旦达成,便成为心中永恒的信念,指引着和苏汉森一样的赤诚之人,朝着心中理想坚定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