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9-07
  • 游学纪闻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作者介绍
宋钰,心理学系2012级。2014年秋季学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公派交流项目”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

这是入冬以来北京的第一场雪,朋友们纷纷兴奋地拍照留念,于我却在心底泛不起一丝波澜。这个冬天在多伦多邂逅过太多场大雪,以至于记忆中的多伦多大学竟也模糊成了一片银白。那时离开多大已经一月有余,并刚刚结束自己在学期结束后的旅行,再回想起多大的点点滴滴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然而这场雪却使得在多大交换的那些日子又一次鲜活起来。

image001.jpg

【冬天的校园】

-1-

犹记得九月初,燕园还笼罩在夏末的燥热中,我拎着行李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交流。踏上加国土地的一刹那,刺眼的阳光毫不留情地从落地窗投射过来,将我裹挟在其中。那即将开始的交换生活,亦如这涌动在万丈赤芒下的目眩神迷,虽然光鲜亮丽,但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我用理性竭力保持着镇定,同时,大脑一边倒时差一边迅速切换为英语模式。

一切都是新鲜的。在多大,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随处可见,高耸的穹顶、光亮的地板、彩绘的玻璃窗……让人不禁想起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每座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在其中上课实为一种享受。有一次在等待进入教室之前,我在走廊徘徊,空灵的琴声从远处飘来,像魔咒一样吸引我找到它的源头。我寻着琴声,拾级而上,来到communal hall的大门前。推开厚重的木门,厅内精致而古朴的摆设风格扑面而来,钢琴静坐在角落里,一个学生忘情地弹着,壁炉旁边宽阔的玛瑙红沙发上坐着几个学生,或读书,或低声交谈,享受着时光从身边静静流淌的惬意。

image002.jpg

【多大钟楼】

在多大,你纵然可以从心所欲选择慢节奏的生活,然而大多数学生还是不得不“行色匆匆”。校园之大,使人不得不在一堂课结束后疾步冲向下一节课的教室,若时间眷顾,还可以在路边餐车上买些快餐果腹。

--2--

课堂是多大的一大特色。能开到这样令人讶异的规模,一般只有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上课时,偌大的讲堂里坐满了人,教授站在台上,身后是巨大的幕布,颇有几分TED大会的感觉。能教这种课的教授无不是各个院系的标杆式人物,讲课风趣幽默,个人魅力十足,说到动情处,与学生一起放声大笑或沉思嗟叹,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教授多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始终鼓励学生提问,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十分彬彬有礼,平易近人。

千人大课毕竟是少数,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各个院系自己开设的小班为主。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使得讨论可以更加高效。我选的那几门课的老师自身都功力颇深,上课时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而且讲课语速极快,不啻1.3倍的托福听力速度。在这狂风骤雨般的知识轰炸中,还会时不时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讨论。然而经常是教授还未发问,便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导,与国内填鸭式教学有很大不同。老师和学生频繁互动,任不同观点交锋碰撞,课堂交流奇快,俨然好莱坞大片的节奏。

然而,在短兵相接的交锋背后,是每周课前大量阅读的积淀。学期伊始,课程介绍中都会明确写出每节课的阅读列表。为了能跟上课堂讨论,每次上课前都需要阅读将近一百页的文献。虽然每门课每周只有三个小时,但花在课前阅读的时间却有两到三倍之多,更不必说为了写课程论文而需要读的文献了。

image003.jpg

【三一学院】

--3--

或许是被欧美校园电影误导,抑或是自己自视清高,我经常偏执地认为中国学生的勤奋无人能比。然而来到多大后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误解。

多大本地的学生总体上聪明且用功,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在通宵学习。一杯咖啡,一摞书,一个笔记本,一盏孤灯,就是每一个在通宵自习室的学生最好的写照。而且他们仿佛来自“永远都不会困星球”,因为我从没有在图书馆看见过加拿大当地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相反,许多看上去像中国或韩国的留学生却趴在桌上睡得浑然不知。

在多大学生的世界里,学习和生活泾渭分明,这点让我尤其佩服。哪些时间用来学习,哪些时间用来参加社团活动,哪些时间用来休闲娱乐,他们都心中有数。所以虽然学得很拼命,一旦玩起来,也可以是热情喷薄、肆意任性。

image004.jpg

【图书馆内景】

--4--

公益是多伦多人生命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不管在校园里还是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不同的组织号召募捐,或者宣传某一行动。

我的一个教授因母亲病逝于乳腺癌的缘故,每年都积极参与全国乳腺癌协会举行的马拉松义跑,同时也号召大家为其捐款。为了筹款他在课上承诺,如果所筹善款超过一万块,就会剃须削发。为了让教授“出丑”,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往他开设的爱心账户打钱。一周后,看着曾经风度翩翩的教授头顶光亮、面无胡髭地走进教室,所有学生表面上看似不怀好意地大笑,眼神里却充满了尊重和敬佩。我想若干年后我可能不会记得他传授的知识,但他向善的品格却永远存在我的脑海。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短短半年,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募捐已不下十次。

--5--

在多伦多的最后一天,恰逢暴雪来袭,路面被一尺多高的积雪覆盖。我执意跋涉过那条走过无数遍的路,心心念念想回多大再看一眼。来到Robarts 图书馆,我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拧亮台灯,不忍说别离。

犹记得初到多大时一直没交到什么朋友。一次我上完课去图书馆吃午餐,在Food Court 刚刚坐定,对面的女孩就像多年没见的朋友一般和我交谈,聊着各自的国家、游学经历、专业……当说到对多大的印象时,我向她抱怨来这边几乎没什么朋友,听罢这个秘鲁姑娘笑着说:“You cannot expect people to approach you. Instead,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just say hello to the world.” 她的话顿时点醒了我,想到自己一直抱怨没有朋友而倍感惭愧。与其自怨自艾,为什么不从改变自己,做个积极开朗、眼中有路、心中有光的人呢?说来也巧,从那以后身边的朋友就多了起来,最后其中三个成了知己。

坐在图书馆里,任这些奇妙的际遇萦绕在脑海。只是再回首,往事如烟。

image005.jpg

【尼亚加拉大瀑布】

--6--

从多大回来后我常常想,这一个学期的交换对我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我纵然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这段经历使我更加独立自主,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云云,但这些毋庸置疑的回答远非全部。事实上,我最感到庆幸的是可以有这样的契机让我抽离北大的纷繁复杂,进入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放慢脚步,思索人生,想想为何出发,不忘初心。

在多大心理学的课堂上,洋教授们会时不时地提及老子和道德经,谈禅、佛教亦是屡见不鲜。从道德的价值到人生的意义,从创伤到原谅,从积极情绪到幸福感,不囿于一时的得失,却站在更大的格局上,读着前人充满智慧共鸣的著述,瞬间醍醐灌顶,同样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上,也会收获无数个顿悟时刻。这种心灵的满足,只有身处那时、那刻、那地,才能懂。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选择努力的方式埋单。纵然交流的日子里偶尔也会与泪水为伴,但它如此独特,如此愉悦。多年以后,我定会再回到那里,因为“枫叶的诱惑”,更因为那段别样人生。

北大国合记者团微信号:Mcoirpku关注北大外事热点聚焦校园交流动态欢迎关注北大国合记者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