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1-02
  • 游学纪闻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作者简介:张金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2012级本科生,北京大学2012-13学年度三好学生,2013-14学年度五四奖学金获得者,2014年暑假参加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为期五周的Jerusalem Ulpan项目学习希伯来语。

这是一个总见诸报端,

听起来充斥了战争、难民、爆炸袭击的地区。

这是一片早在摩西时代就成为了梦中桃源,

“流淌着奶与蜜”的丰饶之地。

这是一方承载了太多历史,

至今仍流传着大卫王、所罗门、耶稣、

穆罕默德、十字军和萨拉丁传说的土地。

海法巴哈伊花园耶路撒冷-布满弹孔的城墙

以色列是一个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小时候在科普读物上读到过耶路撒冷的橄榄山和哭墙、有着耶稣升天脚印的石头,伯利恒的马槽,不是海的死海和不是红色的红海,却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把这些存在于文字和画片上的地名变成眼前的现实。

战争与和平

耶路撒冷有着几百个名字,圣人之家,圣城,和平之城,一座名为和平却见证过历史上最多分裂最多战争且时至今日仍在祈愿和平而未可得的城市,一座为世界一神教徒所仰望却又无时无刻不在遭冲突蹂躏一再被摧毁又一再被重建的城市。

我们于2014年6月下旬初到时,已有三名犹太少年失踪,犹太人居住区的大街小巷贴满了“把我们的孩子还回来”的海报;一周后,三人被证实遭阿拉伯人杀害。随后,有犹太人展开报复行动,绑架并杀害了几名阿拉伯少年,引发了近年来巴以最大规模冲突,加沙战争拉开序幕。以色列大规模进攻加沙,哈马斯朝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特拉维夫(以色列外交意义上的政治中心)警报连连,耶路撒冷也不能幸免,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之久。

我们离开的次日,希伯来大学,我们走过几十次的上学道路,遭炸弹袭击。【注:特拉维夫被袭击频繁是因为离加沙更近,但事实上,限于技术和射程,哈马斯并无法准确瞄准袭击目标,导致有些火箭弹甚至落到约旦境内。以色列方面并不报道哪些位置受到袭击,以免哈马斯修正制导技术】

我自己大概经历过四五次防空警报,第一次是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我们当时正在夜色里的大卫塔下看灯光表演,背景音乐正讲述着似乎是罗马时期耶路撒冷的历史。我只是感到渐渐地,音调有些不对,回头发现看台后排的人群骚动起来正如潮水般退去,侧耳细听,过了十几秒才从一片嘈杂中辨认出防空警报声——这是一种在我国已经一般只和默哀相联系的讯号。当所有人撤退到不同的防空洞里,挤在别有洞天的空间内,受着几百年历史的坚实的大卫塔城堡保护时,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了它的字面含义:

防,空,警,报。

它意味着可能有空袭,可能有轰炸,可能有建筑物被夷为平地——虽然我很清楚,考虑到哈马斯的军事水平和以色列铁穹系统的防护能力,考虑到我们正身处耶路撒冷的心脏,被袭击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与其说是恐慌,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张的新奇和刺激。

之后又经历过几次防空警报,大多是在宿舍做饭或准备吃饭时,关掉煤气跑到地下室呆上一阵子——有人正在洗澡,围了毛巾就跑出来了——至于本地人,早已对警报司空见惯,甚至有好事者,不顾政府一再警告,警报一响就爬上屋顶准备观看拦截火箭弹烟花表演发FB推特——的确可能导致被弹壳砸伤。

紧张与安全

这是一座奇怪的城市,虽然犹太人、阿拉伯人、其他一些种族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仿佛有着严格的界限,如耶路撒冷老城的四个分区一样,彼此过着尽可能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

背着枪和行军包通过总公交车站赶赴集合地点的士兵,傍晚时分三三两两背着枪穿着军装逛街的姑娘,夜色里骑高头大马巡逻的骑警,大街上的路障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军人,每栋建筑都配有的防空洞和进入校园和公共场所所需的安检,共同构成了耶路撒冷紧张但却莫名让人安心的画面。

以色列国家民族安全感的缺乏,使以航成为当代世界极个别给所有民航客机都配备反导系统的航空公司,也是唯一一个将所有托运行李置于减压舱(以防止触发爆炸物)的航空公司。由于遭暴恐袭击、劫机、地面攻击的潜在可能性太高,每架国际航班上都有持枪便衣混迹于乘客中间以防意外,反而铸就了以航“世界最安全航空公司”的威名。以色列机场的手续冗长而繁琐,每位乘客值机前都要接受单独询问,护照的每一页都被不厌其烦地翻过,安检更是细致到不把人耽搁到快要误机绝不放行的程度。

以色列游学1758.png

巴以隔离墙

以色列游学1766.png

他们对本族人民安全具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执念,而不顾这给其他人民带来了多少不便和创伤——一座现代柏林墙依然横亘在巴以两个实体之间,有着高墙、铁丝网、瞭望塔和岗哨,进入以色列须经关卡盘查。墙的巴勒斯坦一侧贴着法塔赫官方征集的诗作,涂鸦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寄语,诸如“这墙终将倒掉”一类的鼓励——唯一与柏林墙不同的是,发达的一方和涂鸦并不在墙的同侧,多少让人有些恍惚。

至于被学校标上“危险,不建议进入”的阿拉伯人居住区,则绘着红绿黑白基调的巴勒斯坦国旗,墙上写着各种讽刺美国的标语,外人走在其中,迎接每一步的都是怀疑、挑逗的眼光,让我如芒刺在背——或许这是被占领区人民的普遍心态吧。

隔阂与开放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般的国家,多少国际关系理论家在此折戟沉沙。以色列全境呈现着一种分划对立的色彩,仿佛调色板上未及抹开的马赛克色块,又好似被哈姆雷特打碎的镜子,反射着碎裂奇异又魔幻到不大真实的现实。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巴以双方宣称着相同的“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和近乎相同的领土范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开的纪念品店里卖的国土形状挂坠,用不同的国旗颜色标示着同一块狭长的地带;老城里标有六芒星的犹太礼拜堂,配有一个伊斯兰式的宣礼塔;作为一个犹太民族立国之所,尽管犹太人老大不乐意但照阿拉伯人目前的生育速度犹太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很可能不再占人口大多数——在以色列,一切皆有可能。

以色列游学2352.png

耶路撒冷圣殿山-金顶清真寺和哭墙

耶路撒冷泾渭分明,但在犹太圣地哭墙的另一侧就是伊斯兰教圣地——金顶和阿克萨清真寺,这大约是世界上最遥远最神奇的一百米了。耶路撒冷的气氛封闭而肃穆,但特拉维夫号称中东最开放的城市,每到夜晚灯红酒绿,还对同性恋有很高的容忍度。

北部的海滨坐落着世界巴哈伊教(大同教)总部的所在地城市海法,这里没有那么多两鬓卷卷、38℃还黑西服戴礼帽的正统犹太教徒,鲜艳的花朵点缀在蜿蜒的道路两侧,兴许转过一个弯儿,就眺到了海法港身后蔚蓝的地中海;在这座城里,犹太教徒、穆斯林、包括不被麦加承认为穆斯林的艾赫马迪派、基督徒、德鲁兹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城市的核心地标——那座精巧壮丽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巴哈伊教总部花园及圣殿,集一神教之大成,诠释着融合与和谐的主题。

以色列游学2695.png

东方的三智者送来黄金、乳香和没药,拿撒勒的耶稣降生在伯利恒,那里与耶路撒冷之间仍矗立着巴以隔离墙;他的足迹踏遍了应许之地由南到北,经历了苦路十四站终结于圣墓教堂,一块今日由基督教三个教会六个支派分别管辖、穆斯林担任钥匙保管员的土地。

封印先知踏着金顶清真寺里的石块登霄漫游天堂参谒真主,而金顶所在的圣殿山如今禁止犹太人踏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只能站在第二圣殿遗址的残墙外哭泣,祈愿着建立已经祈盼两千年的第三圣殿。

同源出于亚伯拉罕的两个兄弟民族互相伤害,愿待到弥赛亚从云端降临,骑白马穿过耶路撒冷金门的那一日,能真正天下大同。

以色列游学2974.png

作者于埃拉特

后记

重度懒癌晚期,一篇文章拖了写写了停,停了又拖,再不写完怕是永远也写不完了。

关于以色列之行,想说的话很多,却千头万绪无从下笔不知如何说起,只能信马由缰,略做整理。

一个半月的经历里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记得四十多度的高温下走在荒无人烟的埃拉特沿海边境公路上,眺望着红海另一端影影绰绰的约旦群山,路另一侧反方向的牌子写着距埃及1.5公里,边境地带就是有着这样奇异的景象。

还有很多想去的地方,如希伯伦(巴勒斯坦法塔赫政府驻地)、阿卡(萨拉丁军与狮心王大战之地)、加利利、戈兰高地等,由于交通、战乱、出境时可能会有麻烦等问题未能成行。

神奇的以色列,周游上一两个月怕是也不会倦怠。

申请信息: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和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网站上都有项目信息,有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暑期学习项目,其中希伯来语项目对中国和印度学生提供奖学金(包括学费和住宿费)。【注:暑期项目的学分不能转回北大】北大国合记者团微信号:Mcoirpku关注北大外事热点聚焦校园交流动态欢迎关注国合记者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