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13
  • 新闻快递
  • ghzhb

2020年7月2日上午8时,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举行。受疫情影响,除了少部分在校同学莅临现场外,大部分毕业生散布在五湖四海“云上”观礼,其中也包括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今年,北京大学的留学生毕业生共计566人,来自校内30个院系,其中有61名同学寒假至今一直在校,疫情暴发以来,他们和校园里的师生一起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顺利毕业。还有因为疫情无法返校的500多名留学生,他们与全球人民一起联合抗疫,并积极配合学校要求居家学习,合理安排毕业计划,最终通过线上答辩,顺利获得学位。

分别之际,难说再见。追忆往昔,每一位留学生学子从自己的国家“翻越山海”而来,相聚燕园,追逐梦想,在美丽的燕园里收获最美好的情谊和勇敢探索未来的力量。

翻越山海 结缘中国

“以我七年的青春年华作为资本,将我的命运与中国最好的大学相交叠”,来自墨西哥的安君傲(QUIROZ SOTO,ANTONIO ROBERTO)从小痴迷于历史与考古,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读本科期间,他无意间参与了大学组织的汉语学习活动,这门完全不同于西方语系的古老语言深深吸引了他,和墨西哥一样拥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带领他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能到北大学习,安君傲不惜冒着失去在墨西哥最好的大学学习的机会,申请在北大预科项目学习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安君傲顺利通过升本考试,成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安傲君在北京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上发言

2015年,安君傲参加了国际关系学院暑期实践团前往江西婺源,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中国乡村,这段经历令他萌生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2018年,他和同学们一起前往陕西省考古调研,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2018年,带着对燕园的眷念,安君傲选择继续在北大燕京学堂读研深造,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转入历史与考古专业学习。去年秋天,他参加了燕京学堂组织的川渝实地调研,在古老的三星堆遗址开展学习研究,他说:“三星堆的调研时光,仿佛让古老中华文明如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这种感觉我永远无法忘怀”。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笃定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于文化遗址保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人聚焦关注文化遗址保护问题,也让更多人通过文化遗址了解自己国家文明的来向。同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有效经验分享给世界其他同样拥有古老文明遗址的国家。毕业后,安君傲将赴中国的新兴科技重镇——深圳华为总部工作。他说:“我已经看过了古老中国的许多侧面,未来,我希望有更多机会看看现代中国,也希望能够为未来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合作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自尼日利亚的阿尔法(ALFA,MUHAMMAD NMA)来中国之前,已经在本国参加过由国家商务部组织的介绍中国的课程,那时的他就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好奇,并思考自己的国家如何从中国的发展经验获得借鉴。亲身到中国来,看看真实中国的愿望便在他的心头萌生。经过两年的努力和等待,阿尔法终于来到了这个在他口中和自己的祖国有着同样热情与奉献精神的国家。阿尔法将中国的发展归结于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力和中国人的务实精神,他肯定中国政府在防控新冠疫情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疫情期间,他一直待在北大校园里,他非常感谢学校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每一位留学生的生活物资供应及人身安全。这样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让阿尔法十分震撼,他希望自己能把疫情期间看到的中国政府和北京大学采取的有效防控经验带回尼日利亚。

阿尔法和南南学院傅军老师毕业合影

来自巴基斯坦的李星(YOUNUS,MUHAMMAD)说他最初关注北大,是因为被漂亮的录取通知书所吸引,进一步了解北大后,他对北大跨学科分子医学研究所高质量的教学和前沿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毅然决定来到中国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初到中国,他非常担忧即将面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然而,当他在午夜时分降落在北京机场,惊讶地看到他的中国同学拿着他的名字标语在迎接他,这让他倍感温暖。也在此时,他更好地接受了自己要一个人在中国独立生活的事实,同伴们的温暖帮助让他心里的焦虑与担心渐渐消散。上课之余,李星也会通过游览中国大好山河了解中国文化,他注意到,每当自己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与中国游客交流时,中国人都为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他说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李星亲吻博士学位袍上的北大校徽

最让李星着迷的是中国的茶道文化,他说参加茶道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与友人一同品茶聊天。他还认为,茶叶的加工过程和烹制茶叶的独特陶罐则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酷炫的部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事一物都让李星心生欢喜。未来,李星将继续从事专业学术研究。他说:“我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沉淀与探索,不能心急,需要像煎茶一样,耐得住寂寞,慢火熬制,方可清香。”

燕园韶光 丹心一片

2016年,怀着对于数学的热爱,来自巴基斯坦的哈米德(HAMID,MUHAMMAD)选择来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北大的时光,哈米德在应用数学研究领域不断创新,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同仁的广泛认可。毕业时,他已经发表了30多篇Scientific Citations Index、Q1等期刊文章,总体影响因子超过100。然而,他在北大的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刚来北大时,哈米德不会说中文,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研研究,他都面临着严重的语言障碍。哈米德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没有让语言成为他探索数学世界的“绊脚石”,他积极和中国同学学习中文,珍惜每一次与导师交流讨论的机会,很快,老师同学们也摸透了这位“巴铁兄弟”的交流习惯,讨论数学问题时用英语和他交流,日常交流时经常和他说中文。这个过程中,所有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都让他感觉他们之间没有沟通障碍。他说:“老师们总是会关心我,了解我的问题,并帮助我摆脱困境。”毕业之后,他将去上海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追寻他的数学科研梦想。他说:“虽然我去过很多次上海,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北京,更不舍得北大,我会常回来看看。”

哈米德在北大西门毕业留影

同样在北大追求学术梦想的还有来自韩国的孙大权(SON,DAEKWON)。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生,孙大权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求学期间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同研究领域学者们的认可与关注,这些学术成果的背后凝聚了他的无数努力和汗水。2011年,在高丽大学进行社会学专业学习的他,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选择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读研究生,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留学北大九年对孙大权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他不仅要面对离乡背井,远赴异国的寂寞,更有着经济上的压力。他的博士论文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他到全国各地的档案馆收集资料,为了寻找研究资料他去了中国许多城市,从北京到上海、广州到深圳,再到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甚至远赴中国台湾。他前往当地的博物馆和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文书典籍中寻找能够还原历史的“蛛丝马迹”。

孙大权(左三)和各国友人在论文调研途中留影

在北大九年,孙大权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他说:“来北大九年,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食堂的饭菜,各种美味选择越来越多。刚来北大时,我最爱的是刀削面,味道鲜美,齿间留香,而现在鸡腿饭成为了我的新欢,一盘鸡腿饭就是一顿心仪的午餐。”这些味道就是他对燕园的美好记忆,他说即使离开燕园,燕园的一草一木、一食一味也将时刻让他魂牵梦绕。

在北京大学赛艇协会的经历则是来自智利的白丽(BAZAEZ CARVAJAL,VALENTINA ANDREA)在北大最珍贵的回忆。白丽是北大法学院中国法英文硕士项目的留学生,在学期间她加入了北京大学赛艇协会。这是她第一次尝试赛艇运动,技术生疏加上语言不通使她一开始融入团队十分困难,但是赛艇协会的中外小伙伴们耐心地教授她各种技术技巧,积极地帮助她适应训练节奏,让她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她谈道,第一次湖上划艇让她对赛艇协会有了全新认识。那时的她刚来中国,还不太懂汉语,听不懂教练的划艇指令,这令她十分着急,坐在她前面的同学一直在为她翻译,帮助她跟上训练节奏。训练结束,与队友聚餐时她还不小心烫伤了胳膊,所有的同学都上前来关心她,焦急地帮她处理伤口,这个瞬间让离家万里的她深受感动。在赛艇协会的两年里,白丽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也体会到赛艇运动的魅力,更重要得是,她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大集体,来自小伙伴们的温暖相助使她在异国的生活不再孤独,充满了快乐和难忘的回忆。她说:“在北大的生活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这里学习充满挑战却收获满满,我明白了每个北大学生为了达到卓越而付出的艰辛,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将永远感谢北大!”

白丽在法学院楼前的毕业留影

披荆斩棘 不畏前路

在每一条艰苦的求知路上,人们都将经历痛苦但充满期待的“破茧成蝶”。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疫情的突然到来让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但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哈米德(HAMID,MUHAMMAD)没有选择离开,这正值他博士学习的最后阶段,是一个极其艰难却重要的时刻。一旦回国,难以联系导师,许多学习资料无法迅速获得等因素让他选择继续留校撰写博士论文。来自学校老师和宿舍员工的关心和支持让他内心有了依靠,他说:“学校老师和宿舍员工对我们如家人一般,疫情期间他们时刻支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我住在学校里写论文不仅感觉放心,更感觉安心。”疫情的压力没有让哈米德产生懈怠,他继续刻苦努力地推进论文写作,因为他深信,越到危机关头,心态越要乐观平和。刻苦的努力终于迎来满满的收获,6月初,哈米德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来自泰国的陆墨梅(PATTAPEE,NANTHIKARN)面对疫情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疫情期间,她在家保持良好的学习规律,在线上和导师、同学保持密切交流,持续推进自己的学位论文写作,最后顺利通过今年中文系本科毕业生的线上答辩。面对今年特殊的“云上”毕业典礼,她心存遗憾,没能在最后一学期好好享受大学生活,没能在校园里拍摄一组有纪念意义的毕业照……但是她明白,控制疫情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居家隔离就是为社会作贡献。让墨梅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远在泰国,她还是收到了学院用心准备的毕业大礼包和满满的毕业祝福,这些足以弥补她心中所有的小缺憾。穿上2020年特制的学士服时,墨梅感慨道:“因为有学院‘大家庭’的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因为有大家的陪伴,我的大学生活才会如此快乐,遇见你们真好! ”这些点点滴滴将会是她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她既收获了坚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也收获了体谅他人的包容与柔软,这些都将会成为她未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铠甲战衣”。

陆墨梅在泰国家中穿上学校寄送的学位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自乍得的托马(THOMAS,DONGLONA ADAWA)借着李白的《送友人》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不舍。他是一名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值此毕业季,他说有太多的话想要对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在北大,他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教他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教他通过观察客观现实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些经验与体会将会伴随并影响他的一生。托马想要感谢出现在他学习生涯中的每一位老师。他说:“如果没有老师们的精心培育,我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自己,特别是今年,因为疫情,老师们不但线上指导撰写毕业论文,还要额外照顾我们的情绪。老师,您们辛苦了!”对于未来,托马也充满着希望和斗志:“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阻碍,经历很多挫折,但我们要向蝴蝶一样,历经痛苦后成就最美的自己,那样的自己将不惧艰难险阻、不畏狂风暴雨。”

托马在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典礼上代表发言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交织着太多焦虑、压力和泪水,同时也有希望、激情和努力奋斗。无论是留守在校园里不畏疫情,向母校交出一份份满意答卷的哈米德、孙大权、李星、托马、白丽和阿尔法,还是远在自己国家积极配合抗疫的陆墨梅及更多无法返校的留学生毕业生们,这些燕园“洋学子们”在此番疾风骤雨中仍然能够不惧困难,沉着冷静的在一张张书桌前、一盏盏台灯下,撰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他们曾经迷茫失落,也曾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手足无措,但北大让他们收获了最真挚的同学友爱与师生情谊,而这将会成为他们受用一生的无尽财富。

他们在北大蜕变与成长,探寻自我与他人、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终将挑起属于自己、属于“北大人”的使命与担当。与他们从世界各地“翻越山海”而来一样,这一次,他们将要从北大出发,奔往世界各地,奔向锦绣前程!让我们祝福他们,在更加美好的明天与未来“闪闪发光”,也将燕园的湖光塔影永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