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12
  • 游学纪闻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前言 北京欢迎你

2016年8月20日的黄昏,当大韩航空的飞机冲上云霄时,坐在我身旁的清华妹子感叹道,“真是不敢相信这二十天的项目就这样结束了,感觉像做了一场梦似的。”

“是啊,真是很精彩的二十天呢。”我笑了笑,打开了在仁川机场告别时跟我同一个小组的韩国同学写给我的信。满满的一页信纸,字里行间都是朴素的真诚,结尾是一句开心的留言,“I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guys in Beijing.”

“See you in Beijing”,这是在机场挥手告别的时候,好几位来送机的韩国同学都说过的话,我们的回应是扯着嗓子开始唱,“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热烈地给予对方离别的拥抱。一个说我会来看你,另一个说我家永远欢迎你,一来一往间便是情谊。二十天的朝夕相处,若是没有沦为相看两厌,那么便是两生欢喜了。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度,即使我爱吃火锅你爱吃泡菜,在炎炎夏日一起走过两国六座城市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年少不知岁月长的青春时光里,年轻人的友谊总是来得热烈又真诚。

想起来项目刚开始时,我们问过韩国的老师,“这样一个leadership program,请问你们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呢?是希望我们都成为未来的leader吗?“

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想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不是都要做政治上的leader.我们希望的,是你们都成长为思想深刻,眼界开阔的人,在你们自己喜爱的领域里一直努力地走在前面。而通过这个项目结识的来自两个国家的你们,能够在之后的年月里保持长久的友谊,再见能以老朋友的方式说声好久不见,就是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了。“

两国年轻人的友情,才是国家未来的友情,深以为然。现在回过头来,觉得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想要写下来,又一时不知从何下笔,最后觉得那就从这六座城市开始吧,毕竟从北京到首尔,这六座城市认真记录了这个盛夏光年里所有故事的开端与落幕。

北京-初次见面

在北大勺园的酒店里,中韩同学第一次见面。我跟几个北大的同学在一根柱子后面探头看,一眼就看出三三两两分散在大厅的人哪些是韩国学生,哪些是中国学生。尽管亚洲人有相似的面孔,但是中韩学生的着装和妆容却是差别明显,尤其是男同学们。韩流借着韩剧和韩星的东风,在亚洲风靡多年,深深影响了亚洲年轻人对自己外表的打造风格,但是时尚这种东西,似乎从来与中国的直男们无关。

在开幕式后,71个学生,被分成了十个小组。我拿着抽到的4号牌,穿越拥挤的人潮,总算来到了group 4的桌子这里,见到了我的组员们。回过头来想,感觉自己当时抽组号的手一定被赋予了某种魔力,让我能够来到这样一个相亲相爱的小组。

在北京的五天时间里,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两件,一件是我们在大悦城的星巴克里用一个下午定下来了我们组的研究课题creative clusters, 文化创意聚集区。文化创意聚集区其实是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于精神生活追求的一个缩影,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生活的艺术性与精致化的演变过程。这种聚集区的出现与繁荣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这不仅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的商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与人才的汇聚促使艺术本身的繁荣发展。在北京的第一场presentation, 我们就展示了我们的想法与困惑,而对这个课题的兴趣一直延续到了最后。

在北京第二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寻找美食!首都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菜系,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带着韩国朋友们走街串巷,满城流窜,品尝了盛名在外的各类美食,八大菜系品尝了其中的六个,另外还额外品鉴了云南滇菜和地道北京菜。看到他们一脸满足一脸惊叹地竖起大拇指时,我们感觉到特别骄傲。可惜我大中华饮食文化太博大精深,三千弱水只来得及取一瓢饮,不过已是心满意足。

829958608312109793.jpg

有人说,能不能成为朋友,就看你们是不是可以一边做正事一边讲段子。北京五日,我们之间的友情,就在炎炎烈日下的课题考察与走街串巷的觅食过程中,悄然生长,欣欣向荣。

无锡-大雨将至

项目的第二站,是南方城市无锡。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这座城市,前两次都是去灵山胜境拜佛而来。到达酒店时已经入夜,韩国小伙伴们依旧兴致勃勃,想要乘船夜游。打个车到了乘船的那座石坊下,大雨突然而至,将所有人阻挡在了岸边。

我们在一家饭馆的屋檐下躲雨,淋得湿透的一行人兴高采烈地不断自拍,又叽里呱啦说着英语,引来不少人侧目。我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架子,手忙脚乱地抬起来后才发现是个谱架,它的主人善意地摆手说,“没关系,这么大的雨也用不上了。”他的脚边有一个琴盒,从大小看是个吉他。

“你本来是要唱歌的是吗?”

“是的,本来要唱陈升的《牡丹亭》。”

《牡丹亭》,“黄粱一梦二十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这歌我熟悉,挺老的。这位歌手把自己的琴努力往里面挪挪,自己大半个身体却暴露在雨水中,笑称,“老人只唱得了老歌了。”

韩国同学悄悄问我,“Does he need some help?”

“No, I think he just wants to sing.”

打车回酒店时,大雨中那个歌手依然抱着吉他在等待雨停。一位同学突然说,“我想起来,我们在北京时关于课题的困惑。我们一直在纠结,为什么这些聚集区都是bottom-up的模式?为什么那么多的聚集区在一开始繁荣而后来衰落了?繁荣,是因为艺术在那里;衰落,是因为商业化把艺术赶走了。”

是的,看看那个歌手,他没有名气没有钱,但是就像我们在每一个大城市里考察聚集区时看到的那些画家和手艺人一样,除了生存的渴望,他们在乎的是art本身。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决定放弃课题中对商业对经济发展的探讨,将精力放在如何维持这些地方持久的艺术性上来。

大雨中的无锡,在夜色中显出江南水乡的温柔来。白天的它,却也是一座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尤其是其电子产业的发展,算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电子基地。

我们在第二天的下午参访了位于无锡的hynix,不得不说,这是在国内的企业参观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家企业。这家半导体企业让我们到生产线上参观,其智能化程度让人惊叹,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企业满满的诚意。技术改变世界,这句看起来牛气哄哄的话,其实一点都没有夸张。

在无锡只有一天一夜,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是无论是夜色中水边传来的歌声,还是白天城市里充满现代气息的喧嚣,这座城市始终让人觉得充满生机与魅力。

上海-黄埔江上

8月份的上海,蝉鸣悠长,流火逼人。

我用了好几天的旁敲侧击,终于成功说服了童心未泯的韩国小伙伴这次放弃迪斯尼乐园。家人正在那里玩耍,得出的结论就是,“太热了!人太多了!”。

热和拥挤,其实除了迪斯尼以外,上海的其他地方似乎也是这样。

顶着酷暑,考察还是要做的。我们带着太阳伞和防嗮霜,就这样一往无前地勇敢冲进了金灿灿的阳光下,一路探访了m50,红坊,田子坊和外滩。靠着上海小笼包的支撑,我们在咖啡馆里敲出了课题的两个模型,初步制定了框架。

277229570028589935.jpg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discovery和presentation, 整个项目期间,我们还有十个lecture和若干参访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而在复旦时,沈教授的演讲令人印象深刻。我不是一个学政治学或者国际关系的学生,所以很多观点都让我觉得新颖。北大人大清华的老师们的演讲也很精彩,不过沈教授因为是从一个双边的角度去阐述问题,所以视角更加独特一些。历史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即使事实相差无几,结论却是大有不同,但是我们依然会选择站在自己的立场继续阐述历史,因为身为国家公民,我们的立场从出生就注定。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所共有的,那就是始终对和平的期待与追求。

在不断的考察和lecture过程中,在上海的几天匆匆过去了。在国内的最后一夜,大家一起登上游轮,夜游黄浦江。滔滔江水,奔腾浩荡,岸上是城市的万家灯火,东方明珠塔在夜色中闪耀着光辉,江风过耳,送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身旁的中韩小伙伴们拿着自拍杆拍照留念,国内十天,大家已经是十分熟悉的朋友,彼此还互相学会了简单的中文和韩语。走上甲板,能听见中英韩三国语言在叽里呱啦地响起来,我在一片喧闹中分辨出我们组的韩国小伙伴呼喊我的名字的声音,分开人潮挤过去,七个人总算是到齐了,快门一按,就是一张洋溢着快乐的合照。这是一个快乐的夜晚,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在霓虹闪烁的背景下,笑脸便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上。

釜山-蔚蓝深海

8月10日,我们飞往了韩国仁川机场。第一站其实是首尔,因为离别也是在首尔,所以先写釜山吧。就我自己的记忆来说,釜山其实是我最爱的一座城市,有海有风,夜色温柔,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最好的记忆。

在釜山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基本已经把课题抛之脑后,只在啃冰淇淋时讨论了半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在快乐地玩耍。在釜山的第一夜,我人生第一次看到了夜色中的大海。一轮明亮的满月将月光洒向黑暗中的海面,碎成很多的星光,海浪一波又一波向岸边涌来,像是轻缓的呼吸。“ Take off your shoes and walk in the sea water.”听从建议赤脚在海边走,跟中韩的小伙伴们开始聊起各自的人生与愿景,海边有歌手在唱歌,心底一片安宁。

第二天前往海云台看海,海云台的名字很好听,让人想起海天相接流云划过的景象,来到岸边果然时一片蔚蓝的深海,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看海逛街做汗蒸,疲惫的一天后却是有惊喜,家在釜山的韩国朋友邀请我们去她家吃晚饭,这位贤惠的韩国美女竟然一个人做了满满一桌的韩餐!

225973067591888233.jpg

围坐在桌边,喝着米酒吃着肉,聊起来从相识以来的种种的趣事,我笑着退后给大家拍照,却正好看到窗外一轮满月。

月圆花好时,人间团圆日。

“I feel like I am home.”朋友喃喃说道,我知道她走心了。

“Me too.”我点头。有人说,旅行与共事是友情的试金石,那么我想我们几个人应该已经通过考验了。成为朋友,跟国籍无关,跟人生经历无关,重要的是是否三观合拍,是否趣味相投。韩国朋友很动情地说,“I think this moment is the best! I never thought we could be so good friends at first!”.

This is the best moment. 值得珍藏,值得铭记。釜山,这种大海边的城市,在我心里留下太好的记忆。你好,釜山;再见,釜山。See you next time.

忠州-山林小屋

我们在忠州时,住的是山林间的小别墅。夜晚有一场烤肉趴,啤酒烧酒无限制,乐坏了韩国同学们。这里不得不提他们的喝酒文化。

906514349410231077.jpg

不得不说,韩国同学喝酒开Party的热情,简直令我们叹服。我有一次看玩笑说,“难道真是我们这代人地沟油吃多了?同样是亚洲人,为啥体质差异那么大?”

说实话,这次项目期间,我觉得自己的睡眠时间一直没有充足过,常有年老体衰,跟不上节奏之感。而且我并不是唯一这样感觉的中国学生。但是韩国同学呢,却是夜夜笙歌,白天照常精神抖擞。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拙见认为有三点,第一,生活方式不一样。韩国的年轻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更接近西方,趴体和酒吧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由于白天要上课,那么只好晚上去玩了。回想起来我在台湾当交换生的日子,台生其实也是这样。大陆的孩子往往还是乖很多。

第二呢,韩国学生年龄比我们小。虽然就小一两岁,但是大家都知道,少被掏空两年还是会好很多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饮食与锻炼影响了体质。地沟油虽然是个玩笑话,但是一定程度上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健康都是吃出来的,20天的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来从食品的安全与干净角度,我们显然略逊一筹。所以这次回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奥运健儿们身体素质上来了,我们普通人的健康也不能忽视啊 。

另外,友情建议,韩国烧酒后劲大,喝前需谨慎。

首尔-倾盖如故

首尔是韩国之行的开端,也是结束。在这样一座汉江边上的时尚之都,遍地都是美女帅哥,哪里都有化妆品店,在这里你可以真切感觉到这是一个把外形看得很重要的国度。入乡随俗,不化妆就有些不好意思上街了。

但是这不不仅仅是一座高颜值的城市,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居住着最多的人口,汇集了韩国的几大财阀与重要企业。汉江在这里,记录着高丽王朝历史的景福宫在这里,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青瓦台也在这里。

我们在首尔,做了三件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第一就是穿着韩服去逛了景福宫,一路被摄影师和游客当成模特拍拍拍,最后还被报社记者拍了照登报纸了,也是有趣的经历。回来翻看照片,感觉自己像是从韩剧中穿越而来的。

661678811432686812.jpg

第二则是参观了纪念馆和dmz。从新闻看一件事情,与自己亲身去看一件事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尽管也许结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整个记忆就是会更加地生动。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其实是我们都需要和平与繁荣。如果政治能够拥有人心之间的信任和友情,那么就皆大欢喜;但是这个世界从来都少不了博弈与猜忌,那么就需要人的力量与合作,来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最后的一件事是我们课题的final presentation.19日是最后的比赛,第一名可以拿到北京论坛的邀请函。19日的那个夜晚,几乎对所有的组来说,都多少算作不眠之夜。看到所有人都在努力准备时,我感到很欣喜,为自己身处这个项目而欣喜——我们是一群多么会玩又多么爱学习的人啊,“像疯子一样地玩,像狗一样的学,”说的大概就是项目成员们的状态。

391406979156368857.jpg

比赛那天的很多事情都不太记得清了,只记得Su Min宣布我们组是first prize 时那一瞬间雀跃的心情。后来我们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幸运,清华的学长一直告诉我们要有平常心,认认真真做课题不要想太多,所以我们完全没想过结果。结果是好的,我们心怀感恩,结果若是没有这么好,我们只会有些许遗憾,依然会觉得很值得很快乐吧。毕竟过程才是更重要的,而跟我一起走过这段时光的人们,是最重要的。

机场离别时,清华一位同学给我看了韩国同学临别送给他的四个字:倾盖如故,深觉欣慰。“倾盖如故,白首如新”,的确,有的人认识很久了似乎依旧是初相识,有的人认识很短的时间却感觉彼此是多年的故人。世间好的友情,大抵如此。

后记 友情,成长与感恩

回国之后,有朋友问起我对这20天的看法。我想了想回答了三个词,“友情,成长与感恩。”盛夏里走过六个城市,我不仅仅交了更多的朋友,也获得了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关于眼界与知识,更多的对自我的反思,认真地觉得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地往前走。虽然说道谢总被人称为俗,但是我还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感谢组织了这项活动的KFAS,感谢全程一直关心与照顾我们的老师们,感谢我亲爱的group 4的组员们,感谢一路相识相伴的各位朋友们,最后,感谢6月的那个下午认真填写了项目申请表的自己。正是申请了这个很棒的项目,才让我拥有了这个盛夏一段很棒的时光。

472712892604133819.jpg

---

作者:刘相兰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