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2-15
  • 游学纪闻
  • 北大国际合作部记者团

1.JPG

飞机刚刚降落,远方的天和云美极了


2015年8月18日下午,飞机落地,正是大阪的黄昏。一马平川的尽头,火烧云的光散进窗口,每个人眼中的期待都被照亮。几个小时的等待和奔波此刻变成心底的小念头,这趟旅程,大抵与以往不同。

2.JPG

下了飞机,远远看见一个瘦高的女生朝我们的方向挥手,笑容灿烂,她来接我们一行17人。后来慢慢了解到,她叫Hazuki,是日方传统组的组长。那天的她斜挎一台单反,穿着九分牛仔裤,看起来很有“运动”的感觉,后来聊天知道,她果然十分擅长游泳。她带着我们找到司机师傅,大家把行李装上中巴车,一路毫无疲态地笑着说着前往京都。

第一天上午的破冰活动在京都大学进行,每个人拿着自己的Name-list满教室转,目标是填满所有日本小伙伴的所有信息。我记得当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古灵精怪,漂亮可爱的女生Naoko,另一个是内敛沉稳、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猫头鹰的Akira——在交流的时候,他显得十分冷漠,让我有一丝不解。事实证明,Naoko确实活泼可爱,每次在活动时偶然遇见我们都会开心地打招呼;可是当第二次遇见Akira,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开朗有趣,或许是跟周围的人熟了才会彻底敞开心扉,真实的他又无比呆萌,大家笑了好一阵。

5.JPG

本文作者(左)和Naoko(右)

尽管阳光而友好,但日本小伙伴依然显得更含蓄一些,不过稍微相处得久一点,便都打开了话匣子,女生之间更是自动进入“无话不谈”频道。我、诗卉、丹彤姐和谢旭姐住在Kobako二楼的榻榻米房间,这房间能住6人,除了4个中国成员之外,每天还有2个日本小伙伴住进来,一般是日程结束,送我们回来比较晚,回家太远,就直接住下了。最经常来与我们同住的是Marino,和我与诗卉一样,也是传统组的成员,于是三个人常常“统一行动”。

八月下旬正值京都遭遇台风,在那些日程结束得比较早的日子里,坐在榻榻米上,听着雨水和狂风敲打窗子,Marino和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聊日本大学生的娱乐活动,聊她们的社团与学生组织,聊各自学校有趣的课程,当然也聊一点点八卦。Marino总有很多小女生情怀的小玩意,她教我们日本传统花样的折纸,和我们分享她最钟爱的榛仁巧克力。后来回国前,我在机场和大家一起排队买了盒“白色恋人”巧克力,在归国后多次安检中的某一次不幸遗失,在群里问了一圈,依然不知所踪,让我有点点遗憾。几天后的中国会期,Marino千里迢迢为我带来了一盒一模一样的,让我惊喜又感动。

6.JPG

日本传统折纸千纸鹤

整个项目,中日双方成员加起来有30多人,以大团队为单位出行的集体活动不多,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全员夜登大文字山。京都的夜晚较白天凉爽,加上海拔稍高,全然没有了白天的燥热。我登山的经历不多,也从未在夜晚爬山,但同所有人一起攀登,流着汗却不觉得累或是害怕。终于登上山顶,望着京都城的点点灯火,我们在山石边上坐成一排,拍照、唱歌、聊天,看着身旁日本伙伴的手指向远方,听她们讲,京都大学在哪里,她的家在哪里,Kobako在哪里。第二年参加PUKU的日本女孩Kana说,去年中国的小伙伴也是这样,一直唱,开心得停不下来。望着远方黑暗中的灯光和身旁的笑脸,多想时光永远定格。

7.JPG

从大文字山上望京都的灯火

3.JPG

PUKU分为10天的日本会期和10天中国会期。我在传统组,议题和茶文化高度相关,在日本,我们体验茶道,参观和菓子资料馆,了解茶道在日本的传承与保护;回到中国,我们参观传统茶馆、体验中国茶艺,探寻北京茶馆的发展现状。组内的中国成员大多都对传统茶文化有兴趣或有了解,而日方小伙伴中,Hazuki(来机场接我们的女生)的外婆是茶道大师,Atsuko学习茶道多年,在京都大学的茶文化社团十分活跃,并且以自己的亲身努力保护着日本传统茶文化。

8.JPG

Atsuko在Kobako做茶道表演准备

日本在传统文化保护上有一些执念。比如,日本少有中国式的茶馆,如果想要品尝正宗的抹茶,需要在受到主人邀请后,出席一场极其正规而繁复的茶道仪式。从准备工作开始,主人便倾尽心思。茶道造诣非凡的大师常常一大早就去山中或屋后汲取清泉水备用,精挑细选出上等的抹茶粉,细细猜想宾客可能中意的茶具,静候客人光临。比如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茶道大师为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青年讲解并表演茶道时,使用的是青花瓷茶具,我们感到万分亲切,深深体会到大师对于这一艺术的细节的关注。茶道仪式中,我们认真感受着每一个细节,点炭火,煮开水,冲茶,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欣赏茶具,奉还,茶室安静,内心安静。

9.JPG

我们与加拿大茶道大师的合影

和菓(guǒ)子资料馆同样是让我感受到内心震撼的一站。为了最真实地展现质地形态,这里陈列的都是新鲜的和菓子。它们雕琢精细,形态因时而变,或许是日本此季开得正盛的花,或是这一季的主题色,比如我们品尝过一个取材于夏天的海洋主题的菓子,蓝绿相溶,晶莹剔透。博物馆中的菓子一般都是传统尺寸,而进门处最华丽的一系列展品的却有2米高,展厅禁止拍照,我印象中那是一束束巨大而斑斓的花。

展品的精致意味着,不仅博物馆里的陈列柜需要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并具备除菌功能,工作人员也需要小心翼翼地按时更换陈列的展品。这家博物馆只有一块袖珍的招牌,从窄窄的院子穿过才能到馆内,馆里设施很考究,有几个微笑恭敬的工作人员引导我们参观,氛围十分安宁祥和。我从不曾到过这么小而精致的博物馆,是善良而悉心的京都人默默守护着这一隅的艺术品。

4.JPG

每一年,参加PUKU的全体中国小伙伴和一些日本成员会一同包下一个位于平安神宫附近一家名叫Kobako的小客栈。Kobako里的一切都小小的,小小的庭院、厨房和客厅,可以赤脚走的小楼梯,随处可见日本人对于空间的利用率之高。

10.JPG

Kobako二楼的榻榻米

每个清晨,被日本小伙伴亲手做的早餐叫醒,揉着眼走下楼梯,他们会端起刚刚做好的炒饭或沙拉笑眯眯地望着你。与7-11的饭团相比,这种家人似的关怀让人在异国感到感到温暖熟悉。吃过早饭,每个小组的成员就收拾行装,等着同组的日本小伙伴来Kobako接,开始一天的行程,组和组之间还会相互炫耀比较:看,我们要走啰!那感觉有些像在幼儿园门口排着队等妈妈接回家的小朋友。

之后一路说笑着走向公交站。在等公交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头发花白,略微驼背却妆容整洁、穿着讲究,与我们一同从容地等公交的日本老人。我和同行的传统组成员学桐曾经细细分析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中国老人看起来都匆匆忙忙且不喜欢打扮,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地担忧儿女的婚姻,操心孙子孙女的成长,心思被一整个大家庭牵着走,反而没精力顾及自己的生活,当然,这些也只是猜测。

11.JPG

公交车展出着小朋友们的画作

日本公车很安静,有时空旷,有时尽管拥挤,也依然有戴着花镜,低头安静读书的老人。有一次,我刷公交卡时习惯性地用日语说了句“谢谢”,之后坐在一位老奶奶身边的空座上。老奶奶可能从我的口音中辨认出我是个中国人,于是尝试着用简单的日语和我交流,可惜我除了简单的“你好”、“对不起”“再见”之外再不会其他,于是只能苦笑着对老奶奶一直说“不好意思”,奶奶慈祥地看着我,理解地微笑了下,便去看自己的风景了。

在日本的十天里,最熟悉的是从Kobako到京都大学的那条路,路上每个精致的小店都能抓住心中的小欢喜,让人不禁驻足。尽管其中有一些可以看出是给外国游客准备的小礼品店,但也让人感到舒适体贴。在街上慢行,当地居民的小院里也可能有潺潺的流水和几棵矮小却精致的黑松,京都人有将生活和艺术完美融合的能力与品位。京都是个很静慢的城市,但在街角也会有贴着竞选海报和通缉令的告示板。我曾经好奇地问日本小伙伴,你对即将到来的大选怎么看?她冲我微笑说,我不关心,因为我们在京都呀。

12.JPG

我们到宇治市探寻茶道时拍摄的街景

不过我们也曾遇到一些在街上发放反战游行的宣传册和包装上印着反战语言的面巾纸的日本市民。与我固有印象中的政治活动不同,他们没有旗帜或是醒目的示意牌,只是安安静静地带着遮阳帽站在街的拐角处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我的专业是传媒,了解那些所谓的框架和议程可以轻易地转移受众的注意力,也曾看过很多日本左翼的言论,知道很多日本民众与之观点相左,但真真实实地看到这些,还是感慨,每个国家有其表达政治理念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就植根在一国民众的性格里吧。

13.JPG

街边党派宣传的海报

一整日的忙碌过后,风程仆仆地回Kobako的路上,和小伙伴们半路下公交,走进一家超市或便利店,寻找日本伙伴向我们推荐的零食和饮料也是每天to-do-list上的重要事项之一。比如早上炒饭里神秘的“ふりかけ”(日式拌饭料),万人推崇的辻利抹茶粉和meiji抹茶巧克力。比起在药妆店里买买买,如此的小确幸更能让人在一天的头脑风暴和马不停蹄过后感到慰藉。记得那一次,我和诗卉在临近午夜十二点的时候离开Kobako去附近的罗森,诗卉想帮小伙伴买卸妆水,我想看看有没有明信片卖,后来两个人都没能如愿,却一人拿着一瓶蔬菜汁一路喝一路慢慢悠悠地走了回来。深夜里的京都漆黑宁静,只有街口的交通灯闪来闪去。

14.JPG

Kobako附近街景(绘有绵羊的楼房是一家幼稚园)

最近,我常常想起一个久有耳闻的故事。渔民饱餐了一顿之后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翁问他,为什么天气这么好却不去捕鱼?渔民问为什么要多捕鱼?富翁答,这样你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卖,赚更多的钱,以后还可以买大船,雇帮手,甚至开公司赚大钱,之后舒舒服服地来这里晒太阳了。渔民反问,我现在不就正在晒太阳吗。从前,我并不是很认同这种逻辑,暗暗觉得这是偷懒的借口。从日本回来后,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开始更多地享受生活,认识新世界,让自己愉悦而非整天苦着脸对着DDL。对生活好一点,有张,也要有弛,才能集聚更多的能量,给自己,给身边的人,也给世界。

感谢PUKU,让我遇见你们。

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