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9-07
  • 游学纪闻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作者简介:方嘉雯,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市规划系2011级本科生。2014年7月参加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中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项目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Program。喜爱旅行、手风琴、DIY、读书。

一句话感言:山高海阔,心远意长。

飞机舷窗外,大海蔚蓝如洗,隐约几座小岛闪过,西海岸的繁华闯进眼帘,撞进心怀。首次只身一人走出国门来到美国加州伯克利,背着行李的肩膀还是弱弱的,装着期待的心还忐忑地跳着——一切都是未知,新鲜、刺激又充满挑战,不住地问自己,我真的可以吗?短短三周晃眼一瞬,虽短犹长,每一天收获满怀的新鲜与快乐,让青春的羽翼渐渐丰满坚强。

山脚连接高度与广度的地方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简称UCB)是一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公立大学。1873年迁至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附近的伯克利市,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山与海,日夜静静地守护着伯克利这座城市,丝丝灵动之气,顺着海风与山雾,渗入骨髓与血液。

伯克利大学三周的暑期项目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Program(环境领导力项目)今年第一次与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IARU)合作,纳入大学生成员。我有幸与其他7位分别来自瑞士、丹麦、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的学生一起参加此项目,和世界各地的环境领导者共同学习和交流。

我们的宿舍在Foothill Residence Hall, 倚靠着伯克利大学东北部的山丘。向东推开窗仰头,林海松涛澎湃,偶有松鼠、小鹿出现,或疾驰而过,或悠闲自得。若是回过身来,向西远眺,又是另一副景象——由近及远,是密密麻麻的房屋树丛,收尽伯克利的全景画面,天边是旧金山湾区,大桥在云端若隐若现。十几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一路上各种担心的忐忑,都在这一远一近的景致中舒缓,在咸咸的海风和蒙蒙的山雾中消散。在伯克利的生活,正似我每日回到宿舍最爱做的两件事——仰望与远眺。仰望山之高,远眺原之广。

0.jpg

伯克利钟楼与图书馆

1.jpg

伯克利山脚的宿舍楼

仰望大师身边宜聆教

教室处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或许,这样会让心更沉静而谦虚。

伯克利大学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同被誉为美国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无论是教授的水平还是学生的学术素养都很高。三周的项目,我们有幸与近50名教授进行了交流,聆听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每一位教授,或年轻或苍老,都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充满激情,探讨的问题都很深入——创意的方法,扎实的工作,敏锐的洞察,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令人感佩,引人深思。因而,在我的眼里,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泰斗”,不觉景之,仰之。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话题,教授讲座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每日清晨坐在教室里仰头专注地聆听着教授精彩的授课,手下飞快地记着笔记,每一句话里几乎都地承载着新鲜的智慧与思想,就像射进教室的阳光,点亮内心中那些曾经迷惑昏黄的角落,一些问题猛然豁然开朗。

然而,每天8个多小时的课程不仅仅只给我思想知识上的启蒙,更重要的是许多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自我的视角和方法。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处,至今铭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可持续。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for Sustainable Change(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改变的合作型领导力培养)与常规的讲座不一样,这个课程的体验性和参与度非常高,需要思考,需要用心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这个世界。整整一天的时间,早已两鬓斑白却依旧充满活力的指导教师Susan在我们之间来回穿梭着,一点点,一步步,引导我们静下来,思考作为一个领导的核心意义和价值。Keirsey的气质型人格测试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单元——人,出发去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他人的性格。其实人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充满好奇的,在测试结果公布的时候,觉得教室里的气氛比以前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在认真研究彼此之间的性格时,我们敞开心扉,开始变得包容,开始学会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这个,如Susan所言,是做好一个领导者的基础与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是可持续的,无论有无厉害关系,都需要真诚的了解和信任。Susan真的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师,在她那里,理性与感情的平衡,严肃与诙谐的结合,深刻与平易的转换,总是如此自然。她将这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也赋予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研究,对于每一个人都真诚对待。那一整天,虽然被课程中的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小组讨论等折磨得马不停蹄,但是心里一直是沉静的,思考如砖块,渐渐构建起心里对于人、对于事、对于心的认识框架。

世界上最混乱的角落,也许正是希望孕育的地方。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一直非常关注城中村和城市贫困的问题。这个项目的主题是环境,很惊喜城市社会相关的话题也被纳入进来,其中就有关于城市贫困的,包括城中村改造设计,城市贫困问题机制研究等等。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的城中村问题总怀着一种“欲立必先破”的悲壮之情,心情总是沉重的,思考的出发点也很局限。然而,这几位研究设计城中村的教授却是另一种心态和视角,他们的思想为我提供了观察世界灰色区域的新视角,让这片阴影中的地方开始有鲜亮的希望之光。一位印度裔的城市规划教授提出:贫民窟不是城市的绝望之地,恰恰相反,那是智慧和活力沉睡的地方,将来会是城市发展中新的活力聚集点。与此类似的,一位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设计非洲一个贫民窟改造方案时,同样也将激发社区创新与活力作为设计的核心思想。他们将贫民窟看作是一种合理存在甚至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增长点,我们看来的混乱,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一片待挖掘的宝藏地——自给自足利用空间的一种方法中可能有资源集约开发的创新思想,小有情趣的房屋布局或许会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建构文化……虽然中国的国情与国外是不同的,但是最核心的思想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以一个更高或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取可借鉴之处,很多难题一定会有柳暗花明之时。更令人感佩的或许是他们对待问题的心态,一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创新创意的精神,如阳光,会将世界最黑暗和混乱的角落照亮。

2.jpg

关于Geoengineering的讨论

仰望广角镜头看世界

仰望是有些辛苦的,疲倦之时,转过身看看远方吧。

走出教室,实践出真知,体悟需用心。这个项目并不是每天都坐在教室里听讲座,我们会有大约5天的时间在伯克利周边一些地方进行考察——城市乡村的有机农场、生态脆弱的海边、珍贵稀有的红树林公园、融入种植农业教育的中学校园……这些总能够激活大家热情和灵感,创意和理论落实在现实中,让大家的讨论更加深入。毕竟只有在做的时候,才能真正用心体会到核心的意义,发现真正的难题。

敞开心扉,让智慧碰撞,每个人都是一扇窗。这个项目另一处吸引我,让我收获颇丰的是能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环境领导者进行平等地交流。这些领导者们或来自NGO,或来自学校,或来自公司企业,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大家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相异,有时甚至语言彼此之间都不太通,但是我们同样怀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人文的关怀而来,因而彼此间总有志同道合之感。全项目一共45名参与者,来自4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40 种不同的文化,45种不同的性格,碰撞在一起,让每一次课上的讨论会都让人充满期待。我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总是很不相同,在表述其理由的时候,总会提及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由此,我在收获不同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同的文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这个时候,射进教室的阳光似乎已不再是单一的颜色,透过一个个小的“三棱镜”,它绚丽如彩虹。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不知不觉会让你的思维打开,也会让你的心胸打开。各种迥异的观点不停地撞击你的心智之门,有冲突也有惊喜。开始时会有些不知所措,但渐渐地,我开始变得更加包容,甚至享受这种“海纳百川”的充实感和新鲜感。教授研究项目很多是基于美国本土的,在其他国家总会有不适用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免不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实例、观点、理智、感情……这样的时刻似小宇宙爆发,微微的火药味,却句句切中要害,无论是教授还是我们在座的学生,心中估计都是震撼与惊喜交织吧;课间茶歇时,略微腼腆的参与者们总会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犹记得来自澳大利亚Victoria总喜欢在吃胡萝卜的时候而抛出很独到又诙谐的观点,清脆的声音仿佛是灵感在空气中炸开一瞬的伴奏;一起出去考察的时候,大家的思路就更活跃了:犹记得我们在马丁路德金高中的农作物种植园中探讨辩论关于农业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的问题;犹记得我们在接触到Geoengineering(地理工程学,运用工程手段解决现时地球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诸如气候、农业……等等问题)的相关思想理念时对其潜在威胁的激烈争论;Point Reyes海边一起的奔跑和飞翔,Muir红树林里围坐在老树下的模拟圆桌会议,Fully-Belly有机农场里亲身种植体验,Capay Valley葡萄酒庄里对于酿造工艺的探讨,伯克利植物园里的小溪中的微生物取样……共同的体验,却透过不同的视角,让每一段简单的行程变得多元多彩起来。更不能忘每次接触到各国美食时大家在介绍本国民间文化、农业发展状况时的由衷的快乐与自豪感。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肠胃开始——那是最贴近这个国家本质的地方,是人们放下一切虚伪的束缚真正享受文化的地方……三周的时间,让我收获前所未有的七彩的友谊。

3.jpg

在海边的飞翔

后记:站在伯克利山脚,仰望收获高度,远眺收获广度,让2014年的7月拥有多彩的三维立体感。临走时再次推开东面的窗仰望山林,拉开西面的帘远眺城市,脑海中回忆着山林与城市中自己的脚印踏过的地方,不觉内心与此情此景产生了共鸣。而正是在这一步步向上向远的探索中,我发现了以前没有穷尽的高处胜景和远方佳境——人生或许恰如此,每一次前进之后,将会以新的高度和广度去看世界,看自己。

感谢:首先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能够为我提供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其次要特别感谢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资助支持,是我在经济方面能有机会前往美国,并顺利完成项目。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对这个项目倾注的心血,或许是因为三周的时间短,所以我们的行程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虽然每天下来都很疲惫,但是非常充实,让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次考察,都是精心策划和组织安排。最后要感谢这一路帮助过我的人们,点点滴滴,让身处异乡的我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北大国合记者团微信号:Mcoirpku关注北大外事热点,聚焦校园交流动态,欢迎关注北大国合记者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