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8-31
  • 大学堂顶尖学者计划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10月16-19日,美国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和化学与生化学系讲席教授James G. Anderson应北京大学邀请,对北大进行访问。

17日上午,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物理学院院长助理胡永云教授和国际合作部严军副部长会见了Anderson教授,王恩哥校长向Anderson教授颁发了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奖牌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聘书。

演讲纪要221.png

王恩哥校长会见Anderson教授

演讲纪要240.png

王恩哥校长为Anderson教授颁发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聘书

17日下午,Anderson教授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作题目为“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Challenge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Harvard and Peking University”的“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演讲。来自物理、数学、化学、环境、地空、工学等院系以及清华、北师大、中科院、中国气象局等单位的近300名师生聆听了Anderson教授的报告。报告会由胡永云教授主持。

演讲纪要527.png

Anderson教授作报告

演讲纪要542.png

胡永云教授主持报告会

James Anderson教授的报告以气候变化为核心阐述了全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并希望以此推动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合作。他首先以北极海冰快速融化为例阐述了气候系统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严重性,指出由于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极地冰雪圈的退化将可能使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速释放,从而进一步加速气候变暖。Anderson教授指出,目前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最大局限是观测资料不足,尤其是在极地和海洋上空等偏远地区。他们为此开发出的低成本、高时空分辨率的无人飞机机载探测手段可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地观测包括温室气体、污染气体、OH自由基在内的众多痕量气体,并适用于中国等主要污染地区的大气观测。Anderson教授最后指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全球变化领域起着核心的作用,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北大和哈佛两所重要的大学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期望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能够展开更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为解决全球变化问题做出贡献。

讲座中,Anderson教授循序渐进地展开了对现在气候形势的发展以及可能的对应策略的描述。首先,他指出,全球的气候形势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情形之下,而气候又会产生诸多反馈机制,造成一些气候现象的加速恶化;随后,他结合地球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气候变化解释了“低温系统”的变化以及通过二氧化碳浓度来推测气候变化的方式;接下来,他讲述了现在针对不同的气候问题进行观测和分析的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包括光学的手段,气溶胶监测,反馈机制的监测,无人机观测等等,并且指出在观测设备方面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最后,Anderson教授指出,美国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在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上应该保持长久的合作,一直以来,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都维持着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两校的学术合作也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部分。

演讲纪要1321.png

报告会全场

演讲纪要1328.png

现场听众

报告之后,Anderson教授与听众就相关科学和如何做好科研等问题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讨论,并接受了学生记者的采访。Anderson教授此行还与物理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当天上午,Anderson 教授在物理楼北547教室与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林金泰、傅宗玫、张霖、孟智勇、韦骏等老师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忠明教授及其学生进行了交流。他还与大气海洋与科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亲切的学术交流,期间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向Anderson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目前的科研工作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三位在今年暑期访问过哈佛大学的学生详细汇报稿了他们在哈佛大学所做的科研结果。Anderson教授对于每一名同学的工作都给予了赞赏和鼓励,对同学们诸多问题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并提醒同学们在研究科学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多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这样才能得到对问题更深刻的理解。当一名研究生同学讲完她在对流层臭氧方面的工作时,Anderson教授问道:“如果你是中国的国家主席,要治理臭氧污染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同学表示并不清楚具体的做法。Anderson教授也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教授表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排放源的分布等特点和美国都有不同,在考虑减排的策略时,应当综合考虑减排的效果和对经济的影响,以其达到一个平衡的结果。在交流会的最后,同学们对Anderson教授的到来和指导表示了感谢,Anderson教授也表示很高兴能和中国学生进行交流。

Anderson教授此行还就本科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事宜与胡永云教授进行交流。根据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与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已签订的协议,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每年暑期派出若干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交流学习,Anderson教授希望继续加强本科生交流工作,并希望明年暑期亲自指导一位北大本科生在他的实验室访问学习和研究。同时,Anderson教授和胡永云教授就扩大科研合作方面达成一致性意向,双方表示希望在共同努力的推动下,进一步创建北大-哈佛气候与环境研究联合实验室。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将就联合实验室提出详细的规划,并以昂进一步与哈佛大学探讨如何实施这一计划。

演讲纪要2256.png

Anderson教授回答听众提问

演讲纪要2274.png

Anderson教授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演讲纪要2294.png

Anderson教授与林金泰教授座谈

演讲纪要2314.png

Anderson教授与韦骏教授座谈

演讲纪要2333.png

Anderson教授与孟智勇教授座谈

演讲纪要2353.png

Anderson教授与张霖教授座谈

演讲纪要2372.png

物理学院本科生与Anderson教授交流科研成果

【背景资料】

James Anderson(詹姆斯•安德森)教授于194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66年获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科罗拉多大学物理与天文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首先在密执根大学任教,1978年开始任教于哈佛大学Robert P. Burden大气化学讲座教授,1982年被授予Philip S. Weld大气化学讲座教授,1998-2001年担任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主任。 Anderson教授于199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于1998和1985当选美国哲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先后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Arthur L. Day奖并兼任讲席教授, E.O. Lawrence环境科学与技术奖,美国化学学会Gustavus John Esselen化学公益奖,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杰出校友成就奖等。Anderson教授所获其它荣誉包括: 2005年度联合国维也纳大会臭氧层保护贡献奖,联合国地球日国际大奖,哈佛大学为其教员颁发的Ledlie最有价值科学贡献奖,以及美国化学学会颁发的国家环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Anderson教授团队的研究领域包括:(1) chemical reactivity viewed from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of electron structure, molecular orbitals and reactivities of radical-radical and radical-molecule systems; (2) chemical catalysis sustained by free radical chain reactions that dictate the macroscopic rate of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in Earth’s s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 and (3) mechanistic links between chemistry, radiation, and dynamics in the atmosphere that control cli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