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1
  • 新闻快递
  • ghzhb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浸润北大底蕴、拥有中国情怀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同时也聘请了一大批对华友好、具有真才实学的外国专家。走入北大,未名湖畔好读书,博雅塔下宜聆教,他们在北大或学习领悟或传道授业;走出北大,他们或在中国生根发芽,或在世界各地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时值建党一百周年,北京大学推出《与中国同行》系列专栏,讲述北京大学留学生校友和外国专家的故事。


6月9日,《人民日报》第18版推出《说说这些身边的党员》专栏,采访了北大校友高佑思、北大留学生苏汉森等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讲述了他们在与中国普通民众特别是基层共产党员的交往接触中,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认知的日益深化。透过他们的观察视角,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外国友人眼里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力量。本期《与中国同行》栏目转载《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与读者分享苏汉森的讲述。

在北京大学静园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在燕京学堂学习的乌干达留学生苏汉森。苏汉森2019年来北大学习,待的时间不算长,可说起对中国的感受来滔滔不绝。

“我出生在乌干达南部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父亲尽其所能让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学习中,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富裕,有些地方却比较贫穷?”苏汉森告诉记者:“新中国刚成立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现在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是摆脱贫困的一个完美范例。”中国作为大国的治理经验、独特的发展模式,都令他充满好奇。这是他放弃在乌干达政府部门的稳定工作来到中国留学的动因。

83f239d7dfdd4a0191a4efecc5c70648.jpg

苏汉森(右四)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志愿服务

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良好的基础设施、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苏汉森眼中的中国,远远超出了他此前的认知,让他惊叹不已。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加深,苏汉森认识到,中国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一个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共党员所发挥的作用令他尤为印象深刻。“一开始大家都很害怕,但党员干部不顾自己的安危,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燕京学堂的党员干部也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却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这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有着巨大的活力,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中国疫情防控快速取得成效的秘诀。”苏汉森指出,“一个国家无论卫生系统多么发达,如果政府无法把民众有效组织起来共同抗疫,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我的祖国借鉴中国经验,疫情防控也取得了效果。”

留学期间,苏汉森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有关中国的知识,还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同时尊重党外人士的意见,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学习期间,苏汉森作为北京大学非洲学生代表,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就进一步发展非中友谊进行了交流。

两年的留学生活已进入尾声,苏汉森毕业后将返回乌干达。“我希望将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建设我的国家之中,为乌干达与中国的友好交往贡献一份力量。”

原文链接:各行各业人士都能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人民日报》2021年6月9日 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