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14
  • 新闻快递
  • ghzhb

2021年7月8日上午,中国银行、欧盟中国商会和卢森堡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中欧绿色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来自中欧双方政要、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就“助力中欧绿色合作、践行碳中和目标、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董志勇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高层次专家演讲。

欧洲理事会前主席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卢森堡财政大臣皮埃尔·格拉梅尼亚(Pierre GRAMEGNA)、中国驻欧盟使团临时代办王红坚、欧洲投资银行(EIB)副行长里卡多·莫里尼奥·费利克斯(Ricardo MOURINHO Félix)和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等发表主旨演讲。发表高层次专家演讲的还有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和卢森堡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朱莉•贝克(Julie BECKER)。论坛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举行,由FIPRA国际咨询公司主席罗伯特·马德林(Robert Madelin)主持。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跃生教授,国合部副部长、中心副主任李昀,中心副主任陈仪副教授及中心其他工作人员列席了本次论坛。

会上,董志勇作题为“大力加强中欧合作,共同实现碳中和愿景”的演讲。他表示,欧盟在碳减排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对提升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速度至关重要。他认为,中欧双方应将加强合作,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坚持和促进多边主义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规定,促进全球的气候治理。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董志勇:大力加强中欧合作,共同实现碳中和愿景

参会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应中国银行、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及欧盟中国商会邀请,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关于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以及大力加强中欧合作,共同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政府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众所众知,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和发展危机,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而这又会导致热浪、飓风和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并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另外,气候变化还会造成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和酸化,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粮食生产等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降低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聚力碳中和目标,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然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通过碳中和等气候行动强化减碳力度。中国是《巴黎协定》的重要缔约国,近年来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19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48.1%,提前超额完成承诺目标,在非化石能源比例和森林蓄积面积方面也同样超额完成承诺目标。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中国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其后在多次重要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并细化了“双碳”目标。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已然成为中国“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力抓手,成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 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议题。

(二)中国政府实施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提出“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将实现能源、经济领域的深度低碳乃至零碳转型,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从碳排放现状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2019 年中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的 28.8%,约为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的比重较高,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绿色转型必将逐步进入深水区。中国碳强度较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大。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使能源结构过度偏煤,也是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2020 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 28.29 亿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费量的 56.8%;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生产了全球约 56.5%的钢铁(2020 年)与 55.7%的水泥(2019 年),很多相关行业都较难实现净零排放。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只有欧美水平的 1/5 甚至更低,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碳减排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要尽快碳达峰,并最终实现碳中和,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需要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

预期未来技术变革不是线性变化的,需要有突破性的技术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一场影响广泛而又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全面转变。中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未来十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将持续产生碳排放增长的刚性压力,而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 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前景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为此需要在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方面全面变革,加快构建高效低碳循环工业体系,推进构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交通和建筑系统。为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措施落地,据有关方面估计,全社会在未来 30-40 年内将需要进行百万亿量级的低碳投资。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还将通过推动与“双碳”相关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速中国经济的低碳零碳转型。

(三)中欧合作将成为中国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助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应对这种挑战,这必将推动世界各国就气候问题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从当前全球各国所作努力来看,很多国家正在努力促进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 100 多个国家或地区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并针对低碳/零碳发展技术需求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

欧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欧盟 27 国作为整体早在 1990 年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领跑全球,拥有世界上参与国最多、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欧盟为实现 2050碳中和目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于 2018 年 11 月发布了“2050 年净零排放”政策性文件,2019 年 11 月发布了“2050 欧盟绿色新政”,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加速能源领域的立法、修法进程。“绿色新政”提出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并强调欧盟将树立榜样,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有力倡导者,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因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发展,欧盟国家具有先进丰富的碳减排经验,这些经验和长处对于提升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速度至关重要。中国与欧盟今后将加强合作,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坚持和促进多边主义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规定,促进全球的气候治理。中国还将与欧盟共同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创新高校、政府与企业间合作机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激发城市、企业、社会组织在国际合作的主体作用,打造全方位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为推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