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8-31
  • 人物专访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文/刘东

中东离我们有多远?恐怕帕米尔高原的接壤也近不过太平洋的相望。那是一片在我们盲区中的土地。冷眼向洋。向西者少。吴老师是一个向西看的人。在与我交谈的两个小时里,吴冰冰老师用他的博学与睿智向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东图景。中东藏在黑纱下,能穿透黑纱,需要一副敏锐的世界性眼光。

漫画像.jpg

机遇挑战:中东之于中国的辩证法

三洲五海交汇的优势地理位置,丰富的油气战略资源,伊斯兰、基督与犹太多种宗教并存的现状与长期被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的历史,这些因素都将中东推向了矛盾与冲突集中的历史前台。“中东的现状可以用‘乱’来形容”,吴冰冰老师十分直白地陈述了他对中东现状的看法,“但另一方面,问题也可以变成一种机遇。这种机遇既属于中东,也属于各国,包括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与开放的密切联系已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共识。如王缉思教授所说,西进将是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向西开放”,无疑将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向西看’的同时,中东国家同样提出了‘向东看’的发展战略,这种遥相呼应带给中国将是一片全新的图景。”

多元的文化到底该如何共存?教派间的矛盾是否必然引发冲突?只有在有尖锐冲突与对立的逻辑中才能逼迫我们去思考这些更加具体的问题。“阳光底下没有新事。中东现今的这些问题,只是古老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交融过程中的各种普遍现象外现出的一种具体特殊情形。”这些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而现今,中东成了这些问题的最佳演兵场。借古鉴今、借旁鉴今,研究中东案例的经验所得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东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会给中国带来启发?吴冰冰老师以伊朗、土耳其、埃及三个国家为例告诉了我们答案。伊朗自“伊斯兰革命”之后走上了一条伊斯兰价值观与选举、法治的现代民主体制相结合的道路,整合传统又吸纳历史成果,这种尝试的经验将对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土耳其在凯末尔革命后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道路,而2002年具有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上台则象征着土耳其对其政治特色的重新发现。“政治上主张选举伊斯兰政党执政、经济上要建立开放的国际经贸体系、外交上要实行周边邻国的外交政策,这就与我们政治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以及外交上的‘睦邻友好’产生了极强的互文性。”吴冰冰老师如是说道。现如今的埃及经济发展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社会动荡使其丧失了原本的比较优势。而另一方面,埃及作为1956年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传统友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利益与综合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况迫使中国做出一种更合理的选择。

“这就是中东对于中国的意义。它既是教科书,也是演兵场。中东从未远离中国。”我们看到了中东与中国作为磁极的相互吸引,中国已经成了中东地区政治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相互尊重:一个新型交往模式的构建

中东的“重新发现”需要我们首先对中东做出一个心态上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全球意识。我们之前的全球意识都在向美国、欧洲看,这哪里是全球?世界缺不得中东这一块儿。”中东的政治环境复杂、社会生态恶劣,多种复杂的因素的交织使得中东处处是雷区。而中国的加入也势必会影响整个中东局势的发展。向西看、向西走,中国又该如何自处?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全新的国家间交往模式,这将是中国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现实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前提就是尊重现实。尊重现实,就是认清并接受现今的处境——既要承认矛盾,又要承认合作。“有矛盾就是有矛盾,有合作就是有合作。我们承认矛盾,是为了减少矛盾;我们接受合作,是要扩大合作。”只有承认现有矛盾的存在,才不会苛求他国现状的改变;而只有看到合作的可能,才能迈出解决问题的步伐。矛盾难以解决,但我们总不能停下来不去处理,又或者将之抛弃于国际体系之外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问题不能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黑洞。脓不放出来,痈是永远不会好的。放在那儿,就只能等待总爆发。”

摆脱了旧有的“霸权思维”,中国的新模式将会产生共赢的局面。“我们承认我们有利益并且争取我们的利益,但我们绝不损害他国的利益。这种合作带来的是双方的收益。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其实是双向的。我们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与此同时,我们也放弃要求别国走何种道路的干涉行为。”吴冰冰老师解释道,“尊重现实是对旧有霸权思维的最大挑战。尊重现实就意味着接受既有现实,这种接受意味着摒弃了个人的好恶与利益选择。而有个人好恶的选择正是霸权主义最本质的特点。”中东地区教派、种族、恐怖主义、领土争端多种情况共同导致了现今乱象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教派矛盾、领土争端,这些矛盾始终都存在着,而历史上它们的存在并没有将现实激化成今天的地步。中国主张的“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方式谈判解决”是在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缓和矛盾,而只有缓和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尊重现实,坚持原则。这是我们面对中东政治生态的基本态度。”吴冰冰老师如是说,“并不是单纯的我们选择道路,道路也在选择我们。现实倒逼着我们去寻求一种新的解决方法,一种新的发展观与和平观。现今的中东模式已经揭示出了旧有国与国交往模式的弊端。如果不图变,那我们仍然在走老路。而老路是死路。”为此,中国要建立一种国家间的新型交往模式。

“中国必须面对。中国要向负责任、有影响力的大国迈进,这些都是绕不开的。中国终究要在这些事情上体现出自己的大国自信与大国胸怀。躲是不行的。”吴冰冰老师如是说。

冷眼向洋:给中国人一个真实的中东

就像乔治城大学当代阿拉伯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为美国人还原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一样,中国人也要给中国人一个真实的中东。“我们终究不能始终借着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中国需要对中东形成自己的声音。”阻滞的交流带来莫名的偏见,中国人需要被还原出一个真正的中东。

缺少沟通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普遍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中东于中国是无关的,甚至有人竟然认为伊斯兰是外于中国的。要知道伊斯兰是一种宗教与文化,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上千年。”这种陌生与忽视带来的是陌生。“我们越不了解,就越陌生,就越不敢说。而越不敢说,错误就越无法厘清。这是个恶性循环。”长久的畏惧只能带来更深的误解。放在心里久了,不交流、不沟通,会妖魔化的。

中东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它真真实实地坐落在距离中国几百公里的地方。埃及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5%能适宜人居住,上千万的人口却全仰仗于境内的一条河流。人口增长率快使得青年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恐怖主义与动乱的周边环境又使得被迫维持一个臃肿的军队。只有我们的眼睛中看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我们并没有一个俯视它的资格。

相互尊重,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到的外交辞令,“尊重”二字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内涵与为难。新型的国家交往模式需要相互尊重,而作为民众的我们,也同样需要相互尊重。任何国家与地区间的往来本质上都是人的往来。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往来中,关系才不是一种空谈。

要认识中东、尊重现实,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区别对待。我们区别的是影响我们对伊斯兰认知的恐怖主义与伊斯兰。“伊斯兰是一种宗教、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统,这是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此的态度应该是接纳。而对于恐怖主义,我们必须将之界定为犯罪,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我们不能把孩子连着洗澡水一起泼出去。这两者一定要做一个严格的区分,我们绝不姑息恐怖主义与犯罪,同时,我们更不能因为这群人而将整个宗教与文化的伊斯兰当成我们的对立面。”只有不将之置于对立面,我们对这个文化才有一种平等看待的心态。“中国需要启蒙。至少在这方面。”吴冰冰老师如是说。

“启蒙”也好,“西进”也罢,国家社会的需求都指向着大量的中东人才。而中东人才的养成需要时间。“培养一个中东人才是很难的。‘3+3’的客观要求,没有十年时间是培养出不来的。”吴冰冰老师口中的“3+3”指的是一个中东人才所具备的的最基本的能力:前一个“3”指的是语言能力、对宗教与民族的研究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把握;而后一个“3”则具体指必须掌握3种以上的外国语言。

北京大学阿语系正在为此努力。“北京大学需要追求卓越,如果我们不做精品,那谁来做精品?”我们期待中国大地上出现更多的,像吴冰冰老师一样的,以“冷眼”审视中东的世界性眼光。我们正期待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