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20
  • 深度报道
  • 吴愁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著名中世纪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帕特里克·格里 (Patrick J. Geary) 于2016年4月4日至17日在我校讲学。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大历史学系联合承办此次讲学活动,光华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

格里教授于1974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现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元500-1100年间的欧洲中世纪历史,涉及语言、种族、宗教、社会记忆、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等诸多方面。他的论著已被译成多国语言,代表作有《“神圣”的巧取:中世纪遗物偷盗》(1978)、《法兰西与德意志之前:墨洛温王朝的创新与转型》(1989)、《与死者共生的中古时代》(1994)、《民族的神话:欧洲的中世纪起源》(2002)、《女性之起源:从亚马逊到圣母玛利亚的神话起源》(2006)、《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学家》(2007)等,其中多种即将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出版。

1.png

4月6日下午,李岩松副校长在临湖轩会见了格里教授,对他的来校讲学表示欢迎。格里教授向李校长介绍了自己供职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IAS)的相关情况。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享誉世界的一流研究机构,创立于1930年,其宗旨在于鼓励和支持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原创性研究。研究院只设少数终身教授职位(目前为28人,分布在数学学院、历史研究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历史上的一流学者包括爱因斯坦、哥德尔、冯·诺依曼、丘成桐、克利福德·格尔茨等。另外,该院每年从全球数以千计的申请人中筛选出约200名访问学人,授予他们奖学金,支持他们在研究院开展独立的研究。

当天下午,格里教授首讲“中古早期欧洲史的新进展”在二体B101报告厅举行,北大历史学系彭小瑜教授担任主持。格里教授此次报告主要讨论了欧洲中世纪早期(约公元400-900年)研究中最重要的几个新方向,特别是有关单一欧洲认同或复数的欧洲认同的问题。鉴于认同是欧洲当下令人忧虑的前沿问题,许多研究求助于历史身世,寻找单一的欧洲认同,而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早期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显得贡献卓著:例如重新重视起原始手稿(“回归手稿文化”),把每个版本都视作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加以考察;认识到中世纪早期书写资料的重要性;把对早期中世纪西方的研究纳入到一个角度更宽广的框架内,受全球史或嬗变史启发,考察拉丁西部和更广泛的地中海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转移,以及匈人、阿尔瓦人和后来马扎尔人的草原帝国,对罗马帝国解体,以及中东部欧洲晚至十世纪的转型的影响;最后就是考古学、新材料和新科技方法的整合,这种“材料转向”不仅弥补了书写史料的不足,而且为一些诸如人口流动、技术、农业、城市规划等这些全无文献记载的主题的研究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自从1990年代欧洲科学基金会赞助国际项目“罗马世界之转型”以来,一大批学者对于中世纪早期史料中常常提到族群、族群特性、族群认同、族群稳定性及其在后罗马时期诸王国出现中的作用等看法还非常不一致,本讲“中古早期欧洲史的新进展”不仅在新方法和新视角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并构建了早期中世纪时期欧洲诸王国的某种群体认同的图景,回应了欧洲当前的认同危机。

2.png

4月9日上午,格里教授的第二场演讲“从DNA看蛮族入侵”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B101报告厅举行,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罗新教授担任主持。这场演讲主要针对早期中世纪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否应归因于蛮族入侵”, 鉴于学界对这个基本问题迄今尚无共识,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还远远不足,为解答这一问题,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开始与分子生物学家合作,通过获得和分析基因数据来尝试解答以上问题。格里教授着重介绍了将基因数据引入历史学研究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目前的应用程度和范围。这也是格里教授目前领导的研究项目,该项目集结了多国历史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主要研究6世纪中欧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人口迁徙。他们从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墓葬获取核基因,并构建数据模型,与考古和文献资料所建立的模型相比较,尝试回答蛮族向罗马帝国迁徙的基本问题。

采用DNA技术来进行历史研究是目前历史学界的创新研究方法之一,是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为历史学研究开拓了新途径、新方法,格里教授说他们这个团队该研究最终可以发展出某些关联模型,也可以用于世界其他地区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这对于历史学未来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png

4月9日下午,围绕格里教授主持的前沿研究方向,题为“DNA技术与历史研究”的跨学科研讨会在陈守仁中心召开,罗新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内从事这一交叉研究的前沿学者应邀参会,包括:姚大力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李辉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少卿博士(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日碧力戈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朱泓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崔银秋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罗丰教授(宁夏考古研究所)。格里教授与上述学者就DNA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行性、局限性以及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4月10日晚,格里教授应邀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历史学系中世纪欧洲史以及古典学相关专业同学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历史学系彭小瑜教授与穆启乐教授也参加了座谈。会上格里教授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中世纪研究的方法论,并针对同学们的提问,分别就中国学者研究中世纪的视角、理论意义的应用、如何进行历史比较、如何阅读一手二手材料、古典文献阅读、历史学的研究意义、历史学者应承担的道义责任等问题作了精彩而深刻地阐述与回答。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