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20
  • 深度报道
  • 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3月21日起,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率领师生代表团赴台湾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前往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中研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访问,拜会在台友人和“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等有关机构,看望在台校友,并于3月24日在台湾大学举办了“北京大学日”的系列交流活动。当晚,“青青音乐会—北大台大民歌之夜”在台北中山堂成功举行。

1.png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仲春的和风拂过未名湖,绿了垂柳,红了嫩樱。风丝携着乐符南下,掠过一弯浅浅的海峡,激起了一圈圈随乐而舞的涟漪。

从北到南,从刚刚褪去寒意的北京到温暖宜人的台北,从回响着吉他弦音的燕园到钟声不绝于耳的傅园,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这两所海峡两岸最优秀的大学,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投的精神气质中,以歌会友,以曲结情,在属于几代学子共同的青春记忆中轻吟民歌,情丝互绕。

11.png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6年3月24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举办的“青青音乐会——北大台大民歌之夜”正是得名于《诗经》中的这一句。“青青”不仅晕染出初春的诗意,更意在聚焦于此次演出的主题——青年学子。青年学子们无限的发展性和热情的能量,是推动时代向前的重要动力。“青青音乐会——北大台大民歌之夜”,便是借由校园民歌会的形式,在质朴纯净的歌声中倾听两岸青年学子的校园情感、思考与追求,让两校同学透过音乐建立对彼此的了解,深化友谊。同时也梳理校园民歌发展脉络,回望其走过的历程,创造一场感性与知性兼备的盛宴,以飨与会嘉宾。

2.png

青青音乐会

“所谓民歌,就是有一定传唱度,知名度高,旋律和编曲朴实简单的歌曲。那么把校园民歌放在这样的定义里,就是在校园里广为传唱的歌谣,正如民歌最初那样,通过人们的口口相诵得到传承。上世纪九十年代,校园民歌因年轻人表达的诉求、社会转型下的迷茫和渴望爱情的需要而诞生,它是对青春的纪念而不具商业化特点的歌曲。”此次音乐会北大的音乐总监靳子玄如是表达他心中”难以定义”的“校园民歌”。

一百年前,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指导下成立了“音乐传习所”,琴音弦歌绕梁不绝,回响在古朴质真的民国时代;

一百年后,静园草坪上有清澈致丽的提琴音,三三两两的音乐精灵聚集;湖光塔影中荡漾着吉他声的多彩。活跃于燕园中的各类音乐社团,众多优秀的北大音乐人,用心阐释校园民歌这首诗,为我们谱写北大人心中不可磨灭的音乐旋律与记忆。

四十年前,台湾校园中的青年学子反思文化、社会、生活,用木吉他拨弹出自己的歌,让真情实意在指尖流淌,力图区别于垄断乐坛的西洋音乐和以时代曲为特色的国语流行音乐。1975年,台北中山堂举办的“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成为台湾民歌运动的起点;

四十年后,在这校园民歌起源之地,优美典雅的古典殿堂里再一次回荡着民歌的音韵,连结宝岛悠长绵延的民歌之风和两岸高校深入交流的传统。

三十年前,台湾的民歌热传至大陆,成为校园民歌之滥觞,为青年学子自我表达与创造提供了一方新天地,美育和智育在未名湖这片海洋相得益彰,民歌旋律与青年的灵魂一同畅游生长;

三十年后,校园民歌发展日益多样化,北大音乐人将心中的诗吟诵成乐,把个人情怀与家国社会之思化为灵动之音,歌声中飘荡的是青年人代代相传的爱与梦想,是定格在燕园中,缠绕在紫藤架上的青春印记。

二十年前,台大与北大一文相交,签署学术交流备忘录,在频繁的科技艺术、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探索两岸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浇灌、呵护两岸民间交往之树,培育友谊之花,为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纳荫品香、共享交流之果奠定基础;

二十年后,情谊日深、交流频仍的两校开创“以歌会友“的新形式,聆听青年学子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反思,透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与美育品格,追忆流金岁月和美好青春。

四十年校园民歌传唱,二十年京台校园情谊。

而如今,隔海相望的台大与北大,致力于共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文化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京台共明月,春江潮水平,回绕在中山堂的校园民歌越过浅浅海峡,在皎月的清辉下悠悠传来……

22.png

3月末的台北连着下了几天的绵绵细雨,中山堂外的石砌台阶被雨水洗过,和两侧的灌木相映,透出一种清新、干净的味道。阴天的夜来的犹犹豫豫,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朦胧夜色下的中山堂飘荡出袅袅的歌声,青青音乐会才刚刚开始……

“穿越时空,寻觅原点

长江水流、海棠殷红、雪花纯白、腊梅飘香。由朱佳萱等四位来自台湾大学的同学演唱的《乡愁四韵》拉开了这次音乐会的序幕。

30多年前,同样是在中山堂的舞台上,被誉为“现代民歌之父”的杨弦第一次演唱了这首歌。余光中先生的诗和民歌天然清新的曲糅合在一起,就像新采的茶叶配上山涧的泉水,温润通透、沁人心脾。杨弦延续这种“以诗入歌”的风格,发行了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由此引领了现代民歌的运动风潮。

几十年光阴悠然而逝,30多年后的中山堂再一次回荡起《乡愁四韵》的美妙旋律,承载着曾经的哀愁与期盼,带领观众回望民歌之路的起点,领略民歌这朵奇异的花初绽时的光彩。

第一首歌曲表演结束后,大屏幕上出现了几张图片,简单明了地为观众介绍了民歌的历史。几分钟后,舞台被一束暖黄色的灯光再次照亮。

3.png

张思源演唱《同桌的你》

身穿一件蓝白相间、右肩带有北京大学校徽的棒球服,坐在一把木质的椅子上,张思源闭上眼睛,拨响吉他,身后的屏幕上投下几个手写的大字——同桌的你。90年代老狼的一首《同桌的你》广为传唱,填补了大陆校园歌曲的空白,也让校园民歌这一流派正式进入观众的视野。

如果说上一首《乡愁四韵》偏向于诗的雅致,那这首《同桌的你》则更偏向于一种平淡而真实的情感表达。在回忆演出时的心情,张思源表示,“当时现场表演的时候心情很平静,没有太多的情绪,我觉得这首歌可能就是这样,平淡但让唱的人和听的人都觉得很舒服。”的确,这种平淡、舒缓的表达也正是观众所感受到的。

“两岸之民歌,交流与碰撞

校园民歌在台湾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在大陆则是一个“风格概念”。此次音乐会的音乐总监靳子玄认为,相较于台湾对校园民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大陆这边的“民歌”更多的可以往“民歌”的方向理解。“校园民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校园里广为流传、知名度很高;另一个就是音乐风格朴实而简单。”

音乐会从向台湾大陆两方民歌的起点致敬开始,沿着两岸民歌发展的两条脉络,继续展开。

4.png

常一帆、张亮演唱《那些花儿》

在前两首开场曲目引领观众走进民歌的世界中后,台大的同学们又为观众献上了一首《正月调》,这是一首以台湾方言演唱的歌曲,描述了农历新年的习俗。

接下来,《再别康桥》《偈》等由诗歌改编的台湾民歌延续清新、诗意的风格,以吉他、钢琴等器乐简单舒缓的伴奏和表演者动情的演唱,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听觉享受。《清晨市集》《天际线》等几首原创歌曲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借民歌随性、自然的表达,抒发青年人关乎梦想、关乎爱情的感受。按照“风格概念”思路的大陆民歌,则选取了众多广为流传又朴实简单的经典作品,如《弯弯的月亮》这样80年代的老歌,以及《那些花儿》这种流行校园歌曲。

在此次音乐会上,北大同学还为观众带来了《夜鸟》《转身之间》《未名湖是个海洋》等北大人原创的校园民歌,在具体演绎方面,演唱者没有任何的限制,只是完全的投入其中,追求一种即兴化、个人化的表达,向观众展示出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这也正和北大自由的思想传统相契合。

5.png

北大学生演唱《转身之间》

6.png

北大学生演唱《未名湖是个海洋》

整场音乐会是在台湾与大陆民歌的交替演唱中进行的,但是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让观众产生跳跃感,而是在多元的民歌文化中不时感到惊喜与感动。虽然两岸民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但在同一种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两地的民歌还是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样的对于诗与歌完美融合的追求,同样的对于梦想爱情的不懈的探寻。

7.png

简嵩恩吴子齐演唱《蔡蓝钦组曲》

“音以动心,乐以传情

“转身之间,五四路,一段情;此间少年,燕园情,长相依。”听到这里,罗荣波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内心的感动溢到了眼眶”。泪光中,屏幕上呈现的一幅幅北大校园的场景渐渐模糊,而脑海中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带着脉脉的柔情清晰的显现。

靳子玄演唱的《南山南(北大版)》让在场很多北大的老师同学都深有感触,也让台大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北大独特的气质和情怀。这首《南山南》原为民歌歌手马頔的代表作品,原作结合了诗歌才情与旋律天赋,有种诗歌般的沧桑感情。去年,由于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官微上温情、俏皮的互动,出现了各高校版的《南山南》。北大版《南山南》由樊桔贝、杨起帆改编、靳子玄编曲,前半部分以叙事化的手法描绘了北大的生活场景,后半部分转向抒发一种燕园与国家共命运的博大情怀。

8.png

靳子玄演唱北大版《南山南》

“朝闻道,夕饮冰,博学知雅意;昔修身,今振翼,黄河连未名。”高潮部分的歌词有着心怀天下的宽广格局,而高潮部分过后,歌曲又再现了开头的歌词,“这个时候,我就想把音乐的情绪推起来,音响效果也做得宽广一些。”

最后一部分的感觉如果从音乐上看,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很简单的民歌的表达方式,然而这正是靳子玄想要表达的。“对于校园民歌这个概念,我不想把它仅仅限定在一个时间点上,或者某一个特定的风格技术标准里面。”他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可以用更多元的音乐语汇来诠释同样一种风格。“也许不程式化的表达,可以给这一音乐风格带来一点有意思的变化。”

“致敬经典,青青乐音

中山堂外,淅淅沥沥的雨连绵的下着,舒缓、轻柔的节奏像是春日里一曲自然的民歌;中山堂内,二十多曲校园民歌带来动人的精彩和至纯的享受,音乐会场内的氛围愈加的热烈,掌声频频,喝彩不断。

临近尾声,一曲宛如天籁的《橄榄树》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而这首歌的表演者也正是它的原唱歌手——齐豫老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曾经踏遍大漠、阅尽人间的三毛带着对流浪生活的爱与留恋,赋予了这首歌以孤独又纯真的特质,而被誉为“东方恩雅”的齐豫,以她独特优美的声线,让这首歌在充满飘逸感的同时又散发出一种很淳朴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诠释了民歌艺术的恒久魅力。作为本次音乐会的特邀嘉宾,齐豫在现场连着表演了几首经典的民歌,轻灵而淳美的声音感染到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让所有人都沉醉在民歌的美与单纯之中。谈到齐豫的表演,张思源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令人激动的音乐会现场,“齐豫老师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艺术家,她的现场演唱很自然,该表达的都表达了,又不过分,这是一个演唱者真正的功力。”

齐豫老师的表演过后,音乐会在全体表演者合唱的《童年》的歌声中走向尾声,全场的观众也跟着音乐拍手合唱,会场内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精彩而难忘的民歌之旅也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9.png

全体表演者合唱《童年》

33.png

“大陆的校园民歌更多地呈现出与诗结合的特点,唱爱情、理想和故乡,个人化很强,台湾的民歌可能更多地带有民俗的特色。”靳子玄在谈到两岸校园民歌不同时这样说道,“但整场晚会的安排并不会显得突兀,两方选曲风格的整体性很强,因为毕竟都是同一种语言。”

校园民歌如水清澈质朴,也如水一般涓涓流淌,融合当年唱作人的情感表达和现今注入我们血脉中的时代基因,激荡两岸友谊的水漪。吟者撑篙追溯歌中的梦,闻者倚调追寻曾经的回忆。

四十年前,民歌是一种精神,四十年后的现在亦然;二十年前,北大与台大迈出交流的第一步,而如今,我们希望两校、两岸的合作与情谊如民歌传诵般清悠绵长,迎来新的春日之光。

台大与北大的学子,在婉转的民歌声中,纪念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共叙了海峡两岸的一脉深情,将海峡两岸青年共同的呼唤寄托在悠扬的歌声之中,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10.png

两校演出人员与齐豫合影


原稿来自北大国际合作部记者团

微信号:mcoirpku

文字:马遥、王一帆

摄影:陈宥中、罗玲

排版:不求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