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1-02
  • 深度报道
  • 魏雨辰

1.JPG

沉浸于讲座中的观众们

12月21日晚,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为题,向与会者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意义所在。

在演讲一开始,陈教授就指出了我们应当正视的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可度并不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没有得到落实。

大卫-科兹曾研究过苏联解体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在苏联解体前期,支持资本主义的苏联上层高达70%以上,但市民中大部分赞成社会主义。精英阶层与其他利益集团结盟夺取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崩溃的主因。陈教授分析道,中国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质上是因为自身利益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冲突。这些人的利益是极少数人(权贵、富豪)的利益,而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对他们的私利产生冲击,所以这些人要想方设法地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时,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建立社会主义中国。

而在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之后,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特别是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心灵”,担负起历史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是一种技术活,而是一种对于真理的追求。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求生的职业,而是一种人生的信仰和信条。

2.JPG

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主持

随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意义所在这一问题,陈教授从个人和国家社会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个人层面,由于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所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核心竞争力:

其一:

1)判断力(面对复杂的社会,需要看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个人的机会)

2)意志力(碰到困难是否能够克服难关)

3)方法(认识事物和解决事物的方法)

其二:

1)境界(精神高度,“站得高看得远”)

2)德性(道德素质,心里装的是个人还是国家)

3)方法

这两个角度都于马克思主义的素养有关,总的来说,就是: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有能力。

关于理想的问题,陈教授引用了马克思对于人的界定:“人是类的存在物,人把自身当成现有的生命的类来对待,当成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从中可以看出,人能够超越一切区别和差异,追求普遍性和整体性。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生存指向,所以也就是要有自己的信仰。

今日的世界,最大危机就是意义和信仰的缺失,这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追求的呢?陈教授认为,这种理想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从其他各种信仰中突显出来,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充分认识到,它才是我们应当确立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简而言之,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为人类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当今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对社会主义信仰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

除共产主义外的其他目标和信仰,都是把自身引向他在、彼岸世界的绝对目标和信仰,都是在表达“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面向“他在”的绝对目标和理想只是意义的空无的填充物,它的作用只是遮蔽和否定真实的自我。

但是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科学,信仰共产主义就是信仰科学,因为,共产主义不同于各种宗教信仰,它不是以超自然的存在为前提的。但同时共产主义也存在着理想主义的色彩,选择共产主义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方式。

从行为规范上来讲,法律和道德都可以限制人的欲望,使人产生内疚感,但是它们都是外在的、范围是有边界的。需要有一种把个人和群体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否则社会就会灭亡,而共产主义则正好有这样一种力量。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人是“经济人”——为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奋斗的个体,但是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有个人本性和社会本性,个人的追求自我利益的趋向仅仅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体现出来,所以当物质文明、现代性遇到了界限时,需要有新的文明形态代替工业文明、需要有新的价值观产生、集体本位需要代替个人本位。

从方法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中寻找根源的方法、总体性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从经济观念研究人的价值取向的方法,都是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在从个人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必要性的最后阶段,陈教授鼓励在座的学生们,在做学问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的描述和事实判断,而是要做出自己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在平时我们“读书和学习就是要形成价值评判的标准”。

在国家社会层面,陈教授从两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首先,陈教授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

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当今中国正在实现民族振兴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政党既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执政党力图使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上占主流占主导是天经地义的。陈教授说,“一元”指导思想是不能有任何让步的,中国共产党用来统领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使整个社会的意识都统一到这种意识形态上来。

随后,陈教授又从中国道路的开辟这一角度,谈了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他指出,我们发现中国所走的这条路,既不同于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我们所要借鉴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说清楚中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什么中国道路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引:

1.)要认识中国道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中国道路”,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独特的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人们普遍把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当成普遍的道路,这里的“独特”是相对西方的“普遍性”道路而言的。

这首先取决于在借鉴现有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的实践。理论上讲,新自由主义是不合理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这一观点是不恰当的。(跟着西方已经走过的道路走,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是不可避免,如果等待现代化基本完成后再回头解决负面效应,那为时已晚,;一面进行西方式的现代化一面解决问题会干扰现代化进程;而再走回头路,回到前现代化状态、放弃现代化成果更是不可能的)走向现代文明是必然的,但是中国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是有区别的,能够提供这种思想资源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第一,人类走向现代文明是必然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高度文明的社会;

第二,人类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经受了种种磨难,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其根源不在于现代性理念本身,不在于科学技术和理性本身,而在于承受这种现代性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动作模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并不具有必然性;

第三,资本主义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不是一条理想的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这是一条人类在现代化道路的上的不归路;

第四,要寻找一条新的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需要换一种社会制度,换一种经济运作模式;

同时,陈教授又批判了两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知: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启蒙主义化。这一派认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仅仅是启蒙——这种观点未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仅仅将1843年前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其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化。这一派将马克思笼统地概括成一个对现代性的拒绝者、批判者,认为马克思也像许多后现代主义者那样把现代性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归结于现代性本身。

2.)要破解中国道路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

中国现在面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人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消费机器等等发展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中国需要开辟自己的思想道路:

第一,自由主义思想家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在“安抚”那些处于两极分化一极的广大“穷人”。在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言辞中,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即是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

但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几个理论却提出了达成真正公平的道路:

A.“劳动与资本”相互关系理论:这是社会财富、社会利润在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手中如何分配的理论。当今财富资源主要的分配权掌握在资本拥有者手中,劳动者所占有的财富少,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严峻。所以我们应当消除两极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消除资本,而是指资本的分配需要调节,使财富重新回到劳动者手中;

B.“事实上的平等”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反映在马克思的公平观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机会公正,及形式上的公平,他们用同一尺度衡量所有人,忽略了先天和环境条件;但是真正的公平需要考虑到个人的天赋和才能,最终达成结果公正,即事实上的公平;

第二,批判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几种思潮:一种思潮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可以用来为人们解放自然,也可以让加剧人们与自然的矛盾,关键是在怎样的价值观念下使用;另一种思潮是依靠道德,建立生态伦理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其实是“靠不住”的、是自欺欺人;还有一种是依靠自然市场化、资本化,这种方式会带来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

总之,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出路:自然生态和资本是天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是资本危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式是驾驭资本,重建生产方式。但是现在积累资本和限制资本间出现了冲突,所以我们的根本出路是对于这一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JPG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

陈教授表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回归政治经济学。轻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化正是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之处。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必须把一般的规律与实在的根据结合在一起,而非空谈历史唯心论。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部分,应当被现代研究者所重视。

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工业文明走到极限之时,指出了一条新的人类文明的道路,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是“第三种形态”的体现,它使人们“不仅仅在消费领域获得满足,更是在生产领域实现人的自我实现”。

最后,陈教授提出,尽管中国的生态危机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但是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可能进入到生态文明的社会。我们应当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特点是“超越孤体,进入整体的境界,即新的人类文明。”

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来说,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位置上——而非站在权贵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对劳苦大众和基层人民有感情,也要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有感情。我们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学问”,是一门能够让学习者实现自我、感到幸福的学问。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