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29
  • 人物专访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谢宇程阳和新闻的故事

 

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2014-2015年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此间》执行主编,刊物设计排版达人。正是因为他的“善于设计”标签,在创立之初,CAMEL的两位主席便力邀他加盟项目,担任宣传组负责人。

但他更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光环和标签,而是一颗纯粹而火热的心。他身上散发出的理想主义气质,和他追逐梦想的付出是他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他有一个做了九年的记者梦,与很多做过或者做着同样梦的人不同,谢宇程阳一直在路上。从中学时期满怀理想地制作报纸,到今天成功地运营校会微信公众平台和《此间》刊物。他用九年的坚持与耕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大学是我们中大部分人与社会真正开始有交集的地方。它以现实之名吞噬了我们原来许多幼稚的幻想,也用社会的洪流,冲走了许多人曾经的美梦。而对于谢宇程阳而言,大学后更加现实的新闻世界改变他不少想法,高中时期的新闻理想也许太过天真,他觉得高中的时候与现在对新闻的理解肯定不同,高中时可能更理想主义,认为新闻人价值的实现是以此来改变世界。而进入大学,当他接触新闻工作,甚至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做刊物时会面临很多抉择,包括报道什么样的事情、用什么样的视角报道,这和自己想象的并不完全一致。尤其当自己当上了主编,在不得不放弃一些很好的素材稿子时,他的心里更是纠结的。

2.pic.jpg

谢宇程阳在哥伦比亚大学 

但他能理解这样的制度。首先是因为很多时候媒体的报道决定了大众的态度,媒体的偏见可能比大众的麻木更可怕。中国现在不可能做到像西方那样把传媒完全开放,因为许多民众并不具备甄别的能力。所以他能理解新闻上的限制,但也相信随着民众素质不断的提升,限制会不断减少。其次是这个时代对好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微信公众平台的黄金时期是以牺牲一些东西为代价的,它让新闻周期变得非常短,短新闻会比长新闻吃香。这时长新闻就面临着生存危机。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严肃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当一篇长文稿阅读量只有几百,而一个搞笑的段子有几万的点击量的时候,他坦言“对内心也的确是有冲击的”。换句话说,他并不知道当前的新闻行业能不能维持严肃媒体人体面的生活,就像有人所说:新闻像一列列车,它逐渐驶向死亡。许多人选择离开这辆列车,留下的人全凭着对新闻的理解和坚守。

即使前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拒绝与现实妥协。当然他的思想也变得现实起来:“理想者不功利。” 每个理想主义者都是现实的。他必须要在现实的环境中做事。有些事情太过理想化,也并不能带来什么样的真切改变。就像《此间》一样,不可能对它期望过高,只有脚踏泥土,把点点滴滴做好,才能有所改变。

3.pic.jpg

《此间》 谢宇程阳提供

多哈会期媒体组讨论与半岛电视台参访

中国的新闻界有很多让严肃媒体人无力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他期待CAMEL多哈会期对于半岛电视台的学术讨论和参访的原因。毕竟换一个视角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尤其半岛电视台并不属于主流的西方传媒体系,却在阿拉伯世界挑战了西方媒体的报道霸权。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更发出了属于这片中东热土的声音。

4.pic.jpg 

谢宇程阳在哈佛

谈到谢宇程阳之前做的纸媒与半岛电视台的区别,他觉得新闻行业也有比较多相通的地方。“可能不同的媒体着眼点也不太一样,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有人说新闻需要揭露真相;有人认为新闻是为了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追求并行不悖,但有时也会产生冲突,在冲突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新闻观。

他虽然听不懂阿拉伯语,没有听过半岛电视台的阿语报道,但知道半岛台的大名。半岛台如何在新闻业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值得中国媒体深思。同时,他认为单纯学一个表面的东西对于媒体而言没有太大作用。比如说换一个包装或是用一个新的动画,这些都只是外在的改变。在这样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所有的信息也并不都在一个“大屏幕”上聚焦。无论是大屏幕还是小屏幕,重要的还是新闻的内容。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供优质新闻播报。现在获取新闻的并没有那么难,因而对媒体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对新闻进行解读。同样的新闻,不同的新闻机构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这强调新闻机构态度的重要性。态度本身代表了电台或者纸媒的价值观念。比如美国的报纸会体现左右翼不同政治力量派别的观点,而一些国家的官方电视台则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

而从国际角度观察,一个新闻机构的触角有多远决定了它的影响力。他认为中国现在的电视台,更多的时候会聚焦国内新闻。但国外新闻也十分重要。“一方面是怎样处理好国内国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对于国外的事件,比如“911”事件报还是不报,比如巴黎事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中国媒体会有很多细心的考量,考虑报道对本国民众的影响,以及在国际上造成的反响,但是这也使得我们可能在面对很多大的事情时小气了一点。我们面对911事件因为担心国际影响时没有第一时间报道,但世界主流媒体却把这一报道放在头条时,中国传媒这样的做法也许并不能被外国人理解。同时,对理解国外事件的引导也很关键,比如巴黎事件,传媒应当如何引导大家对此进行解读。

 5.pic.jpg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在项目的讨论中,中卡代表们将讨论半岛电视台的意义。谢宇程阳认为,新闻机构是代表一种国家形象,也应抢占新闻报道先机。因为取得先机代表的是一种话语权,而考虑大国形象也涉及很多利益上的权衡。同时,报道这些新闻,做到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也值得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媒体将会成为国家阐明自己态度、立场的地方,而他准备带着批判的眼光对半岛台进行参访:“我之前对半岛电视台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半岛电视台能做成这样的品牌,一定有它的特质在。我觉得这些特质是我们可以去了解的,但是否要去学习,应该在深入了解之后再谈。”

6.pic.jpg 

卡塔尔外籍劳工

志愿者服务与卡塔尔外籍劳工探访

谢宇程阳也期待对卡塔尔生活的外籍工人的访问。众所周知,卡塔尔的人均GDP稳居全球前三,但这个国家有许多来自东南亚的打工者,他们背井离乡,在卡塔尔夏天火热太阳的炙烤下,为大厦清洁玻璃。而他们吃这些苦的原因,只是希望为给几千公里外山村中的家人,每个月寄一些钱,给孩子买本旧书,给母亲买一件新的衣服。这些东南亚劳工,广泛分布在中东较为富有的国家。谢宇程阳热心公益,他希望关注这一并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的群体。谈起公益,他喜欢做志愿者时“纯粹和无功利的精神”。虽然没有准备把公益当成事业,但他对志愿者服务始终有一种亲近感。

上中学时,他参加了学校强制的志愿服务,但是形式由自己确定,所以谢宇程阳也做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志愿者项目。“公益性质的活动应该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的时候有上海世博会,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世博会服务队,做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幼稚、意义不大的事情。然而其实公益活动很多时候就是从肤浅的事做起的。到了高中我开始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活动,比如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当然和大学里的一些活动相比还是比较幼稚。”但他发现在这段时间的投入会收到很多的快乐。“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会计算这样的得失,比如选课时会考虑自己的付出和投入是否会成正比,而做公益时不会计较这件事的得失。”

在北大生活之前,他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对“物”的,比如捡垃圾、整理物品,而到了大学更多地接触了对人的服务。这时他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而他在别人的反馈中往往会得到很多的鼓励,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付出的东西比收获的真的少很多。“比如只是很简单的教教课,却会看到学员在平日里看到你会很热情地跟你打招呼,对你非常感谢。这时会感到自己做的真的很不够多,会意识到自己真的还可以做更多的东西。”

7.pic.jpg

蔡元培校长提出的北大平民学校

他所说的志愿服务,是北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平民学校活动。“平民学校”是当时蔡元培校长提出的一个想法,他认为工人也应该平等地得到学习的机会。北大平民学校从2005年开始,创办目的是给北大打工的工人一个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教学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因为我们学生的能量太少了,能付出的也太少了,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帮助到这些人。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或许能打开一扇窗,并且能够影响一些身边的人。”很多时候有人会认为这些志愿服务实在是太小了,但谢宇程阳认为“这些小事总得有人去做,才能不断达到最后期望的效果。

而在明年暑假的北京会期,CAMEL策划带着卡塔尔富裕的代表们,去看看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旁“地平线下的北京”。谢宇程阳认同这个活动,他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从繁华的外表去看一座城市,比如交界环交接处的北京,远处可以看到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在这里生活一些人却可能是十分贫困的。“大都市的生活带给了他们楼宇的灯光,却带不去内心的温暖。他们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依旧过着贫穷的生活。”他顿了顿,“这或许就是一种’城市病’吧。”另外一个现象则是:城市主干路两边十分漂亮的建筑,其实质可能只是一层“皮”,高墙背后或许是十分破败的生活。繁华是城市的一面,另一面是什么?城市共同体是人们追求文明和财富的地方,但却造成了一部分人在精神物质财富中的极度丰富,和另一些人在这两方面的贫困。”而城市生活的品质更体现于细节中。下雨天北京道路常会积水,其下水管道系统是十分破败的。他回忆起原来去欧美旅行交流的经历,“发达国家走到哪里脚都不会湿”。从这一点上来看,北京的城市建设依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近观”中东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程阳了一个比较轻松的问题:“在多哈会期的旅行中,在沙漠骑骆驼、在游艇上望着阿拉伯湾烤鱼吃、和在马场看赛马比赛中你最喜欢哪一项?”

他用了一个很中文系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最喜欢第二种方式。其原因主要和“阿拉伯湾”有关。“远眺的感觉我很喜欢。阿拉伯湾离我们很远,对于我这种非阿语系同学而言,在平时能接触到的阿拉伯文化很少。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近几年发生的暴恐事件,大家平日里很少会关注阿拉伯国家。”他在中文系可能对中国内部、中国古代文化关注较多,平日里很少了解阿拉伯国家,能得到的信息也很少。“所以我觉得这个活动首先是给我们的好奇找个出口,其次是提供了一个从虚幻到远观的机会。可能它还达不到近观,但我们能借此对阿拉伯世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故而我觉得“从远处看”是我们的第一个期待。当然这是CAMEL的第一次活动,我希望我们能逐渐地达到’近观’。”


采访:肖意达 王一凡

文字:肖意达

 

 

 


想与更多有趣又优秀的CAMELer一起踏上旅程,探索阿拉伯文明吗?快来报名吧!

请下载链接中的报名表:http://pan.baidu.com/s/1gdJLFxx

填写完成后保存为PDF格式与个人中英文简历一并发送至以下邮箱:joincamel2016@163.com

我们将在报名截止后即刻启动代表选拔工作,请申请者静候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