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28
  • 新闻快递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11月20日下午,“一带一路‘爱·保护’公益行动,对话自然保护:中国与非洲”活动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国际知名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主管伊曼纽尔·德·梅罗德,前外交官、作家诗凡,《我们诞生在中国》执行制片人王其寒,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德智,北大生物学博士后程琛发表精彩演讲。

  梅罗德从小就在肯尼亚长大,为野生动物着迷,1996年至今一直从事保护工作。由于非洲东部暴力冲突不断,当地野保工作充满了艰难困苦。作为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主管,梅罗德指出,维龙加森林公园地形地貌丰富,野生动物繁多,但如今却发生黑猩猩被屠杀,当地护林员牺牲的事件,这使他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艰辛,是“与恶魔的斗争”。梅罗德同时也提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当前肯尼亚所经受的违法资源开采-国家权力弱化-违法组织壮大-加剧武装冲突的模式,另一种则是他所希望建立的模式即提供工作机会-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在当地发展能源、渔业、旅游业等产业,从而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使年轻人离开民兵组织,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国际知名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主管伊曼纽尔.德.梅罗德.JPG

国际知名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主管伊曼纽尔.德.梅罗德

学生向伊曼纽尔.德.梅罗德提问.JPG

学生向伊曼纽尔.德.梅罗德提问

  人工智能到来,动物却在离开。诗凡不禁发问——“人工智能、监测追踪、大数据研究外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一发问引起在场听众的思考。做科学家、记录者、职业野生动物保护人士、业余志愿者以及创办环保项目,这是诗凡给出的答案。

前外交官、作家诗凡.JPG

前外交官、作家诗凡

  “今天的纪录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王其寒对当下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的严峻性与紧迫性无不担忧。白鳍豚的灭绝以及在真实的野生动物与人们想象的行为差异,例如:吃肉的熊猫,这些都需要纪录片的记录。她同时提到对于部分野生动物如雪豹、大象的纪录片制作难度很高,但是很有意义。记录并非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我们诞生在中国》、《熊猫宝宝》制片人王其寒.JPG

《我们诞生在中国》、《熊猫宝宝》制片人王其寒

  王德智谈到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公民义务时,提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保护,做出改变”,在国家保护面积不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在四川平武县及其他地区进行的新尝试,即通过发展康养旅游以及绿色农产品的方式,取得了当地民众增收与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希望更多的热心企业家参与其中。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德智.JPG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德智

  程琛为听众讲述了在中国西部雪豹活动区域的人地矛盾问题尖锐的背景下,她和她的保护团队一起平衡牧民利益和保护雪豹,解决了当地的矛盾的故事。

北大生物学博士后程琛.JPG

北大生物学博士后程琛

  五位嘉宾为听众们讲述了许多当代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保护方向、保护技术、保护方式等方面为听众拓展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关于中非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构想。

  之后,在场听众踊跃提问,在场嘉宾做出了详细的解答。最后,诗凡向伊曼纽尔和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赠送了其新作《大象孤儿》。

嘉宾合影.JPG

嘉宾合影

  此外,燕京学堂副院长莫大伟(David Moser)在活动前会见了来宾,并交流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见解与看法。梅罗德博士感谢北京大学举办此次活动,表示期待与北大优秀的学生交流互动,希望师生对非洲自然保护现状可有所了解,并呼吁更多的参与和关注。

演讲现场.JPG

演讲现场

---

作者:李雨欣 王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