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17
  • 新闻快递
  •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6月16日,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启幕活动——“我们与他们的未来”共同未来难民儿童画展开幕式暨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功举行。活动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共同未来项目联合举办。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保护官员Elsza Fitrishiana,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刚,《环球时报》首席编辑谷棣,国际法促进中心主任刘毅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龚婷,商务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范伊伊,新华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南风窗》专栏评论员刘怡,北大校友陈光、郭晓春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此次高峰论坛以“青年引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为主题,分为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与青年论坛,由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和青年公益人就国际难民问题作为全球挑战的现状、中国进入国际志愿服务的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次活动主题与“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提倡的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原则遥相呼应。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亦提出,要“设立难民奖学金,为500名青少年难民提供受教育机会”等。

image002.jpg

 (夏红卫部长致辞)

image004.jpg

 (付志明副院长为画作揭幕)

  活动开始,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首先致辞。夏红卫部长在发言中强调了包容与理解在当代世界的重要性,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表达了对北大学子积极拥抱多元文明的肯定,以及对共同未来为援助难民儿童所作努力的认同。他提到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的主题是“四海一家 Together as One”。这一主题倡导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北大欢聚一堂,欣欣向荣,而这一主题的内涵又与此次画展对于遥远的难民儿童的注视与关怀遥相呼应。本次画展在国际法促进中心和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等支持下,由来自北京大学的肖意达、范月影和杨肯等同学协力筹划和举办,他们活跃在北大国际交流领域的各个社团,有丰富的海外交流经验,积极拥抱多元文明,渴望培养自身的全球视野和大国胸襟。夏部长宣布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正式启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老师随后为画作揭幕,标志着本次系列画展活动的开始。

image006.jpg

(联合国难民署官员Elsza发言)

  随后,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官员Elsza Fitrishiana女士发表演说,在世界难民日来临之际,呼吁国际社会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更多贡献,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向难民伸出援手。

  国际法促进中心项目主任刘毅强则在致辞中分享了共同未来作为中国国内首个关注叙利亚难民儿童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一带一路与青年参与。在走访考察难民危机发生地时,刘毅强发现叙利亚儿童令人忧心的教育现状,也惊讶于在当地众多国家进行志愿服务的国际NGO组织中,还并没有一家来自中国。中国社会组织需要走出去,中国的NGO也要走向国际,为全球治理输送人才。回国之后,一群与刘毅强有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自发地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组织了难民儿童画展,成立共同未来志愿项目,并将画作拍卖筹得首期善款,正式开启了中国青年赴土耳其援助叙利亚难民的志愿行动。

  随后,举行志愿者颁奖仪式。首期国际志愿者在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上,《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环球时报》首席编辑谷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龚婷、国际法促进中心主任刘毅强就“面对全球挑战,中国青年的机遇与担当”各抒己见,结合自身经验对该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丁刚表示,人类共同体的希冀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心本国人,还需要关注世界其他地区陷入战乱的人民。龚婷以美国和平队的志愿者在第三世界开展活动的情况为例,说明了青年志愿者作为国家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并分享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志愿者的机遇与挑战。谷棣则提出,志愿者出行要谨慎,防止被利用。在志愿服务中应当注意自身安全,尊重当地风俗,以平等之心而非怜悯的心态对待难民。

image008.jpg

(四位嘉宾进行讨论,从左至右:丁刚,龚婷,谷棣,刘毅强)

image010.jpg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丁刚发言)

image012.jpg

(环球时报首席编辑谷棣发言)

  青年论坛则以“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由六位中外青年嘉宾展开讨论。共同未来2017年赴土耳其志愿者、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候选人杨肯首先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赴土耳其援助难民儿童的经历。资深国际新闻记者、《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笔刘怡回忆了自己前往伊拉克的经历,以及这段生活如何影响他反思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生活在和平中的人在看到动荡和战乱时会对美好、人性有更深的体悟。商务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缅评社联合创始人范伊伊则从人道主义援助的角度对难民问题展开深度剖析,分享了在缅甸的志愿者团队如何以艺术沟通人性的经验,以及在没有制度化的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困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北京大学校友郭晓春曾作为国际志愿者走访近10个国家,认为志愿服务是能深入理解当地社会生态的一种方式。而北京大学阿语系外教林娜和来自美国、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艾文(Cody Abbey)则分别从本文化角度分享了来华前和来华后的心路历程。在互动讨论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现场观众纷纷举手向嘉宾抛出了自己关于难民问题和青年公益的疑问,现场十分热烈。

image014.jpg

(商务部研究院范依依发言)

image016.jpg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杨肯发言)

  此次论坛是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的开幕活动,6月20日是世界难民日,画展举办方国际法促进中心与北京大学希望借由此活动,唤起公众对数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的关注、推动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机制的参与。

image018.jpg

(会议筹办人员和与会成员合照)

  此次展览后,共同未来将继续前往中国七个城市举办巡展。今年“我们与他们的未来”画展将会第一次去往香港和台湾进行展出,拉近两岸三地青年在全球治理议题上的距离。

  本次画展在6月16日至6月19日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展出,展品包括50幅由难民儿童绘制的反映其生活与心理的画作,展览将以生活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儿童的视角。从三个章节“自然”、“生活”和“梦想”,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image020.jpg

image022.jpg

(照片来自画展现场工作人员)